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专业技法之中国电影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填空题

1. _____是中国电影真正进入新时期的一年,是真正的转折之年和创新之年。其中,北影出品的_____、上影出品的_____、西安电影厂出品的_____等三部影片,是这一年电影艺术探索中思想最为开放、形式最为新颖、成就最为突出的代表。

【答案】1979年;《小花》;《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

2. 1988年,张艺谋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电影节上获得了_____国际电影节上_____。这是中国电影_____在西方第一次荣膺大奖。

【答案】柏林;金熊奖;第一次

3. “长城”公司提出“_____”的口号,主张用电影反映社会问题。“神州”公司则主张“_____”地用电影影响人们的世界观和生活观。他们大都受到新文化运动之后的“_____”的主张的影响。

【答案】问题剧;潜移默化;为人生而艺术

4. “长城”公司的主要创作人员侯耀便主张以电影艺术“表现人生”、“批评人生”、“调和人生”、“美化人生”,影片有《_____》《_____》等。

【答案】弃妇;一串珍珠

5. 2012年上映的《王的盛宴》,导演是_____。

【答案】陆川。

6. _____于1913年拍摄的家庭短剧_____,被认为是最早的中国故事片。

【答案】郑正秋;《难夫难妻》

二、简答题

7. 什么是中国五代电影导演?

【答案】20世纪中国导演的代际谱系既是自然生理年龄所组成的文化群体,也是社会时空所建构的精神集团,每一个代际导演都遭遇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处境,一份共同的生命体验使他们拥有相近的情感方式和表达方式。在不同话语背景中,他们面对不同的历史要求,追寻不同的艺术理想,塑造了不同的电影形象。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为:(1)第一代导演郑正秋创造了家庭言情剧模式,张石川则踏出了娱乐电影路径。代表作品有:《难夫难妻》(1913), 《孤儿救祖记》(1923). 《劳工之爱情》

(1922), 《火烧红莲寺》(1928). 《歌女红牡丹》(1931), 《姊妹花》(1933)等,这些影片对中国电影诸种制作方式有开山作用,奠定了郑正秋和张石川的鼻祖地位。他们还创办了20世纪初中国一线电影制作工厂一一明星影片公司。

(2)第二代导演为蔡楚生、吴永刚、孙瑜、费穆、沈西冬、沈浮、袁牧之、桑弧。在1934至1949年间,他们创造了中国电影三四十年代电影的辉煌,代表作品有:社会写实片《神女》(1934), 《渔光曲》(1934), 《新女性》(1935), 《桃李劫》(1934), 《大路》(1934), 《马路天使》(1937), 《十字街头》(1937), 《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万家灯火》(1948), 《乌鸦与麻雀》(1949); 艺术电影《小城之春》(1948); 市民喜剧电影《假凤虚凰》(1947), 《哀乐中年》(1949). 《太太万岁》(1947)。这些电影催生了轰动一时的明星,如阮玲玉、黎莉莉、王人美、金焰、赵丹、周漩、白杨、石挥,并树立了联华、文华两大电影公司的中枢地位。

(3)第三代导演的典型人物有“北影四大帅”一一崔鬼、水华、成荫、凌子风和“南北二谢”一一谢晋、谢铁骊。他们在创作卜受到苏联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本土戏剧传统的影响。这批导演集中在新中国电影的三大生产基地(北影、上影、长影); 创造丁两次创作高峰(1959年和1964年); 由三种背景的导演队伍(来自旧上海的老导演、来自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新中国培养的青年导演)组成。这一时期建立了完备的电影基地,创办了正规培养人才的电影学院,拍摄了数}部经典影片,对中国电影事业的推进功不可没,但此时期意识形态至上、艺术人员自由度不足、创作是单向度发展,而体现这一阶段特征的第三代导演在政治上游走于权力与权力之外,在艺术上遵命大于独创。

(4)第四代导演的主体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在1979年的创新浪潮中登上历史舞台,以电影本体论冲破中国电影创作中根深蒂固的戏剧影响。第四代导演的出现给电影界带来了一个以往未曾提及的名词:学院派。

①《小花》(黄健中,1979), 《城南旧事》(吴贻弓,1982), 《邻居》(郑洞天,1981), 《逆光》(丁荫楠,1982), 《小街》(杨延晋,1981), 《乡音》(胡柄榴,1983)等影片展示的“诗化结构”“散文结构”“串糖葫芦结构”“板块结构”“意识流结构”“复式结构”,打破了单一的起、承、转、合完整呈现的戏剧叙事模式,使中国银幕开始出现非政治化的情感影像。

②在反抗戏剧电影的过程中,第四代导演把“纪实”作为武器,记录社会变动。《人到中年》(王启民、孙羽,1982), 《野山》(颜学恕,1985), 《老井》(吴天明,1987), 《本命年》(谢飞,1989)等影片以尖锐的问题性和逼人的现实感震动影坛,并由此指称第四代电影特征。

③女导演成批涌现,如张暖忻的《青春祭》(1985)、陆小雅的《红衣少女》(1984)、黄蜀芹的《人·鬼·情》(1987)、史蜀君的《女大学生宿舍》01983)、王君正的《山林中的头一个女人》(1986)。在中国电影创作由一元走向多元的过程中,第四代导演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是名符其实的桥梁和阶梯。

(5)第五代导演指20世纪80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动荡的大漩涡中,有的下过乡、当过兵,经受过十年浩劫的磨难。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

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力求标新立异。

代表作品有《一个和八个》(张军钊,1983)和《黄土地》(陈凯歌,1984),宣告了新电影的来临。通过《盗马贼》(田壮壮,1985), 《黑炮事件》(黄建新,1985). 《绝响》(张泽鸣,1985), 《大阅兵》(陈凯歌,1986), 《孩子王》(陈凯歌,1987), 《红高粱》(张艺谋,1987)等片,第五代导演完成了自己的命名式。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其叙事段落、镜头修辞、机位选择、摄影机运动、意象创造展示出与旧电影截然不同的情致和风范,传达出当时文化界对民族内在精神的体察和普通民众对改造社会的迫切要求。第五代导演真正掀开了中国电影的世界之旅。《黄土地》《红高粱》《菊豆》《霸王别姬》等多部电影均在国际获奖。

8. 简述中国电影批评史上各家对“谢晋电影模式”的批评观点。

【答案】20世纪80年代中期,“谢晋电影模式”的提出及其引起的广泛争议,在中国电影批评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这场关于“谢晋电影模式”的讨论中,既有肯定性评价,也有否定性评价。

(1)1986年文学批评家朱大可发表《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率先提出“谢晋电影模式”这一概念,对谢晋电影模式口诛笔伐,提出重新评估和扬弃谢晋电影模式:

①所谓谢晋电影模式指:谢晋电影中包含着各种表层和深部的文化密码,这些密码服从某些共同的结构、功能和特性。

②谢晋模式文化密码指“情感扩张主义”和“俗文化的既定模式”。“情感扩张主义”即通过影片中人物命运故事,用“道德激情”感化、激励观众,使观众在“情感昏迷”中“被迫接受艺术家的传统伦理概念”。“俗文化的既定模式”即通过“好人蒙冤”“价值发现”“道德感化”“善必胜恶”四项道德母体,向观众提供化解社会冲突的奇异道德神话。

③谢晋的“道德神话”是“好莱坞商业电影模式”文化殖民主义下,训练养成的“标准的好莱坞式的审美眼光和习惯”。

④谢晋一味迎合的趣味,与现代意识无关,传统文化心态构成谢晋模式的种族基础。谢晋电影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是“男权文化的畸形产物”,爱国主义背后是“某种厮守古老生活方式的心理惰性、某种对家庭和土地的农民式的眷恋”。

⑤以文化的观点考察谢晋电影模式,可以发现“它现在是中国文化变革进程中的一个严重的不谐和音、一次从‘五四’精神的轰轰烈烈的大步后撤。”

(2)邵牧君在《为谢晋电影一辩》中,对谢晋电影模式的“催泪技巧”及其与好莱坞的“亲缘关系”给子正面肯定,认为把谢晋电影斥为与现代意识相悖的做法是“危言耸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条件决定的“现代意识”,超越现实的“泛现代意识”是不存在的。

(3)钟惦裴的《谢晋电影十思》将“谢晋电影模式”争议导向更加深入的探讨。他告诫批评者需用历史眼光考察对象是否对社会进步有益,同时,他对谢晋电影的突破和突破中的局限性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