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专业技法之中国电影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填空题

1. _____年,第一部有声影片_____首次公映,预示中国电影走进有声时代。

【答案】1931;《歌女红牡丹》

2. _____年8月11日(光绪22年中秋节),上海徐园的杂耍游乐场中推出了一种新玩意儿,人们管它叫做这是关于电影在中国放映的第一次纪录。

【答案】1896

3. 1913年,香港电影之父_____与布拉斯基拍摄了香港的第一部电影_____,它成为最早在国外放映的中国电影。

【答案】黎民伟; 《庄子试妻》

4. _____(1888年~1935年)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早期最主要的电影艺术家。他早年以“_____”为笔名从事戏剧评论,主张戏剧应是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对提倡新剧、改良旧剧做了不少工作。辛亥革命后,他参加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_____》的创作,担任编剧并与张石川联合导演。郑正秋坚持主张以_____进行社会教化的方针,把他丰富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影创作中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答案】郑正秋;药风;难夫难妻;艺术形式

5. 张石川、郑正秋等人创办的旧中国出片最多、历史最长的“_____”影片公司,今天香港“邵氏”公司的前身“_____”影片公司,大中华百合公司,及其它民族资产阶级兴办的“长城”、“神州”影片公司等,形成了一批比较稳定的电影生产队伍。在20年代末期又由其中一些公司联合成立了“_____”影业公司。进入30年代后,这三家大公司都有所发展,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成为左右中国电影市场的主要力量。

【答案】明星;天一;联华

6. 文革时期提出的三突出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二、简答题

7. 什么是“表现蒙太奇”? 包括哪些类型?

【答案】(1)表现蒙太奇的定义

表现蒙太奇是由创作者强制性介入带来的,表现创作者主观意识的蒙太奇类别,它不能依据不同的时空标志去辨识,而是直接把切换的镜头强制性地连接起来,去表现创作者所要表现的特定意图。表现蒙太奇必须仰仗观众的心理回应,它观众在观赏影片过程中对某种心理回应产生预期,表现蒙太奇就比较容易被读解和接受; 如果观众的心理预期与创作者对镜头的强制性连接不一致,表现蒙太奇的艺术效果就会降低乃至消失。

(2)表现蒙太奇的分类

①理性蒙太奇

a. 理性蒙太奇通过叙事镜头和非叙事镜头的组合,形成原来镜头中不具备的新的含义,它是所有蒙太奇镜头中最强调理性,也最为抽象、最晦涩难懂的,带有创作者强烈的主观意图。如爱森斯坦的《十月》,在临时政府首脑克伦斯基与幕僚交谈的镜头之后,爱森斯坦突然插入一个“孔雀开屏”的镜头,把克伦斯基装腔作势的模样和孔雀摆动尾巴的镜头一再切换,以此来嘲讽克伦斯基爱慕虚荣、自我炫耀。

②抒情蒙太奇

普多夫金主张蒙太奇的表现性必须建立在叙事的基础上,必须保持影片叙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他导演的《母亲》,需要在群众示威游行的段落中传达出“觉醒”的意念。为此,他不是随意把比喻镜头强制性地插入,而是将游行队伍安排在一条解冻的河流旁,将“冰河解冻”与群众游行两段画面不断交切,使观众对这两种影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联想。

8. 简述《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的主要思想内容。

【答案】《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是1979年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张暖忻与作家、评论家李陀联合发表的文章,它成为新时期中国电影革新的宣言。

《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认为:

(1)电影语言是一直在迅速、持续地更新着的,特别是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电影的叙述方式、镜头运用、造型手段等都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2)文章提出应汲取外国电影的营养,创造中国自己的现代电影语言;

(3)文中总结了世界电影艺术在现代发展的几个趋势:

①电影语言的叙述方式(或者说电影的结构方式)上,越来越摆脱戏剧化的影响,而从各种途径越来越走向更加电影化;

②在镜头运用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

③努力探索新的电影造型手段;

④不断探索新的表现领域,如对人的心理、情绪的直接表现。文章提出洋为中用,加快我国电影语言现代化的步伐。

文章发表之初,有振聋发赣之效,被称为“探索片的纲领”“第四代导演的艺术宣言”。

9. 简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两个创作高峰期及其特点。

【答案】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的少数民族电影取得了重大成就。仅1949至1965年的“十七年”时期,我国出品了40多部少数民族电影; 改革开放以后,少数民族电影创作迅猛发展,1978年至今,共有约200部少数民族电影问世。

(1)“十七年”时期,是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第一个高峰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电影中,民族性通过电影手段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其民族性可概括为如下的几个方面:

①对包括民族传说、民族音乐、民族服饰、民族语言、民风民俗等在内的少数民族独特文化的再现,凸显各民族和睦相处、民族团结的主题。如《刘三姐》《阿诗玛》两部影片分别取自壮族和彝族中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其本身的民族传奇性就具备了审美价值。在民族音乐、民族服饰、民族语言的展示上,“三大经典”为观众提供了难忘的少数民族记忆。特别是在民族音乐方面,除“三大经典”外,《草原上的人们》(1953). 《达吉和她的父亲》(1961). 《冰山上的来客》(1963). 《景颇姑娘》(1965)等影片及其音乐和主题歌也载入了中国电影史册和音乐史册。这些民族音乐十分经典,表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强化了影片的民族特性。在民风民俗的再现上,主要表现为对少数民族的情感再现,包括爱情、亲情、友情等。以“三大经典”为例,它们都采用了“对歌”这一少数民族常用的感情表达方式。如《五朵金花》中金花与阿鹏第一次相遇,用对歌的形式表露爱情,表达得坦诚、直接、自由。影片这样的描绘,比较符合白族青年表达恋情的方式,凸显了民族特色。颇具典型性的少数民族爱情的独特表现方式在其他影片中也较为常见,如《哈森与加米拉》(1955)用“追姑娘”等习俗表现哈萨克族的爱情,《草原上的人们》中表现了“敖包相会”式的蒙古族爱情,《芦笙恋歌》(1957)中用“抢花头巾”表现了拉枯族青年男女特有的择偶方式。

②少数民族独特的视觉奇观,既适合电影视听表现又具有较强民族特色的魅力,为“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赢得了很高的审美价值。如《内蒙人民的胜利》(1950)中“套马”的场面,渲染了茫茫草原中策马奔腾的雄浑气势,具有很强的视觉观赏性; 《哈森与加米拉》中哈萨克族的“刁羊”场面不但凸显了民族特色,还增加了作品的生活情趣。

③在叙事方式上民族性和电影特性结合,突破了少数民族传统的艺术语言方式,获得一种超越民族的审美价值。少数民族的艺术语言方式主要为歌、舞、音乐及民族史诗,而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电影在叙事方式上进行了不同于本民族叙事方式的间离,使用了许多非少数民族叙事特性的表现方式,更好地表现其民族特色。其中类型兀素的运用最为显著。如“二大经典”之一的《五朵金花》,利用男主角阿鹏寻找恋人金花时却遇见多位名叫金花的姑娘而形成了一个个喜剧性的情景。如在影片《神秘的旅伴》(1955)中,惊险样式的设定使得彝族姑娘小黎英的旅途充满了艰险与恐惧,对安全的寻求拉近了她与化装成赶马人的瑶族民兵连长朱林生之间的距离,惊险的旅途成就了这对少数民族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同时,观众还看到了瑶族、彝族与众不同的表达爱情的方式,听到了沁人心脾的彝族情歌。具有民族特色的视听元素与电影类型元素、类型化叙事结合,为当时的观众带来了新鲜的审美感受。

(2)改革开放后:突破案白,提升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生产数量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