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专业技法之中国电影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三队”电影
【答案】“三队”电影是《洪湖赤卫队》(1961), 《平原游击队》(1965), 《铁道游击队》(1956)三部影片的合称。《洪湖赤卫队》由著名导演谢添执导,根据同名舞台歌剧改编,不仅保留了原歌剧中的精彩唱段,还充分发挥电影场景真实的优势,场面气势恢弘,女英雄韩英的形象深入人心。抗战题材故事片《平原游击队》,导演苏里、武兆堤,采用惊险片模式,塑造了游击队长李向阳和日军中队长松井两个极具特点的人物角色。《铁道游击队》由编剧刘知侠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导演赵明,描绘了抗战期间一群活跃在铁路线上的游击队员的传奇经历。影片情节曲折、险象环生、扣人心弦,在渲染紧张气氛的同时,还注意穿插抒情环节。
2. 张艺谋
【答案】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中艺术多样、成就最为出色的代表,也是中国导演中具有世界声誉的出色代表。他第一部执导的《红高粱》是创新意识真正得到体现的佳作。1992的《秋菊打官司》是张艺谋从造型走向写实的一大跨步,再一次显示了独标一格的创新能力。《黄土地》因其摄影几获国际国内摄影大奖,《老井》角色表演又再获国际国内大奖,《红高粱》折桂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菊豆》获得芝加哥电影节金雨果奖,《大红灯笼高高挂》摘取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21世纪的《英雄》《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等在市场与扩大艺术表现领域上都做出了新的探索。
3. 微电影
【答案】微电影即微型电影,是指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型”视频短片,其主要特点有:①“微平台”,立足于各种新媒体,可移动播放; ②“微放映”,每部时间在30秒~300秒左右; ③“微制作”,制作周期只需几天或数周; ④“微投资”,每部成本在数千至万元左右。微电影是传统电影和网络视频短片相结合的产物,更适应移动网络时代的需求,自07年出现至今日渐兴旺,因其为广人电影爱好者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而深受喜爱,代表作有《父亲》、《青春期》等。
4. 《孩子王》
【答案】西安电影制片厂1987年出品。编剧阿城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剧本,导演陈凯歌,摄影顾长卫,主演谢园。影片通过插队知青在山村小学教书的经历,理性思考了教育、文化的缺
失问题和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影片延续了“文革”后电影反思“文革”的传统,并从教育的角度提出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5. 《孤儿救祖记》
【答案】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明星影片公司于1923年拍摄,首开社会片先河。影片内容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封建因果报应思想与主张贫民教育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混合体。影片上映后轰动一时,不仅在经济上挽救了明星影片公司,而且是中国电影成为有民族特色、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开端。
6. 《马路天使》
【答案】1937年,袁牧之创作的代表作,该片是30年代中国电影的杰出代表,在思想内涵上达到此阶段电影主流传统的突出成就一一具有现实主义的深刻性意义; 在艺术技巧上达到成熟一一具备电影整体表述语言的突出质量。无论是当时还是几十年后复映,都获得了赞誉。《马路天使》为中国电影达到第一个高峰划上了圆满的休止符。
7. 《刘二姐》
【答案】长春电影制片厂1960年出品,导演苏里,编剧乔羽,作曲雷振邦。影片取材于广西民间传说,主人公刘三姐是一位聪明、美丽的壮族姑娘,擅长用山歌来赞美劳动、赞美自然、赞美爱情,并用山歌揭露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影片创作者为刘三姐设计的山歌朴素生动,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方色彩,符合人物性格,用歌而不是台词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新中国第一部音乐风光故事片,片中悦耳动听的歌声与美丽的桂林山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8. 《老井》
【答案】西安电影制片厂1987年出品,导演吴天明。根据郑义的同名小说改编,是吴天明继《没有航标的河流》和《人生》之后的义一部巅峰之作。影片围绕儿代农民打井的故事展开,反映了当代农村战胜自然、战胜自我的斗争,赞颂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伟大凝聚力,反映了民族文化意识的不同方面。片中人物性格具有复杂性,主题具有多义性,编导以严峻的态度面对生活、反映生活,不回避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现出艺术家直面生活、改变现状的勇气和力量。张艺谋在片中出演男主角孙旺泉,并凭此片获东京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9. 《李双双》
【答案】海燕电影制片厂1963年出品,导演鲁韧,编剧李准,是一部展示新中国农村妇女崭新精神风貌的优秀影片。影片轻喜剧的艺术样式、紧扣人物的性格冲突、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的性格化语言,都在当时的中国银幕上独树一帜。李双双的扮演者张瑞芳准确地把握住角色的核心基调,在表演爽朗、火辣的性格的同时,更着力体现女性的温存、忍让,对丈夫和孩子的疼爱,对朋友的关心。李双双的银幕形象是20世纪60年代电影创作的一个重大收获。
10.《乌鸦与麻雀》
【答案】昆仑影业公司1949年出品,剧本山陈白尘执笔,集体创作,导演郑君里。影片表现了1948年冬国民党政权将灭亡,国统区黑暗混乱的社会景象,主要场景是上海一条里弄一幢房子中的几户人家,其中一个是以房东国民党军官侯义伯(李天济饰)为代表的“乌鸦”世界,另一个是以小商贩萧老板(赵丹饰)、老校对孔有文(魏鹤龄饰)、教书先生华洁之(孙道临饰)为代表的“麻雀”世界。他们之间的矛盾、斗争,恰恰是旧上海、旧中国的一幅生动的缩影,影片在表演艺术上取得较高成就。
二、简答题
11.青年导演的创作特点是什么?
【答案】(1)现代意识和冷峻的眼光; (2)艺术上的标新立异; (3)强烈的主体意识; (4)从传统文艺中吸取营养。
12.简述抗战时期中国电影状况。
【答案】1937年至1945年是中国抗战时期电影。这是一个特殊时期。一方面,国破家亡的时代背景,外敌人侵的现实状况,决定了电影创作的功利目的,艺术追求已自然退居其次; 另一方面,战争环境大大破坏了中国电影创作的正常条件,不可能去做艺术上的精细追求,抗战电影产生一些鼓舞人们抗敌斗争的创作,如《八百壮士》等,以及许多纪录片创作。抗战时期的电影从某种程度上更使电影接近生活,现实主义特色延续下来。尽管从艺术上说,电影艺术无甚进展、甚至停滞与倒退,好影片寥寥无几。
13.《孤儿救祖记》对早期民族电影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孤儿救祖记》的成功,不仅从经济上挽救了明星公司,并使其成为中国早期举足轻重的制片机构,而且标志着民族电影草创阶段的结束和初盛时期的到来,它的直接影响是促成了一个“国产电影运动”,中国电影人的主体创造意识第一次得到了普遍意义上的觉醒。
14.战后“灵魂的写实主义”影片创作都有哪些代表性作品? 为什么说《小城之春》是“蒙尘的钻石”?
【答案】(1)与战时电影相比,战后电影的一个重大转变,是在视角上实现了由英雄到普通人的转换。如果说战时电影主要是通过对英雄的颂扬来激励人们的民族精神和奋斗意志,那么。战后电影则更着重于从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角度来把握历史、探讨人生。不仅如此,战后的电影艺术家们还在自己的创作中普遍地增加了心理内容的展示,通过象征、抒情、细节营造等手法来实现人物内心活动的外化,如《希望在人间》中的人与鸟的交流、《天堂春梦》中丁建华面对一只小小的蜗牛时的复杂感受、《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素芬与丈夫相见的梦境。这一时期,作为与“忧患史诗”相对应的另一个电影创作系列,发展了30年代影评家王尘无提出的“灵魂的写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