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Z0401中国美学史之《西方美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游戏冲动”。
【答案】(1)引起“游戏冲动”的原因
感性和理性都要借文化教养而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统一,于是“人就会兼有最丰满的存在和最高度的独立自由”。“假若这种愔况能在经验里出现,它们就会在人身上唤起一种新的冲动”,即“游戏冲动”。
(2)感性冲动与游戏冲动的区别
感性冲动使人感到自然要求的强迫,而理性冲动又使人感到理性要求的强迫;游戏冲动却要“消除一切强迫,使人在物质方面(即感性方面)和精神方面(即理性方面——引者注)都恢复自由”。
(3)游戏冲动与艺术和美的联系
游戏冲动的对象就是美,而美就是活的形象。这活的形象就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物质世界的存在(生活)与它的形象显现的统一体,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
(4)在当时美学家:中,英国经验派(例如博克)把美和生活等同起来,而形式派(席勒举德国艺术家拉斐尔•孟斯为例)则把美和形式等同起来。席勒的“活的形象”是这两种都是片面的看法的辩证的统一。
(5)从克服艺术种类的限制,席勒进一步提出艺术家:应以形式克服艺术材料(内容)的限制。《审美教育书简》是发挥这个主题思想:美的艺术作品就是活的形象,而活的形象就是生活(材料的来源,感性世界)与形象(康德所说的“形式”或理性法则的产品)的统一。
2. 简述自然美与艺术美。
【答案】(1)自然美
①根源:从“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美的定义所产生出来的
a. 据定义,美是显现理念即绝对精神的,所以它是无限的、自由的、独立自在的;而自然却是有限世界,它是相对的、没有自由和独立自在性的。所以单纯的自然根本就纳不进美的定义里去。
b. 黑格尔也并非完全否认自然美。自然既然是逻辑概念的“另一体”,是精神这个统一体里的一个否定面,它就有不同程度的抽象的精神或理念的显现,也就有不同程度的美,尽管这种美还是不完善的。
c. 精神的作用:灌注生气于各个别部分使它们显出是一个统一体的那种作用。黑格尔把这种作用称作“内在的”、“主观的”、“观念性的统一”,实即有机体之所以成为有机体的内因。
d. 生命是有机体的概念,是内在的统一。这种内在的统一既然不能“沉没在物质里”,就须
显现为外在的统一。只有在有机物的阶段,自然才现出灌注生气于全体各部分的“观念性的统一”,因此才可以有美。
②对自然美轻视的社会原因
他所处的时代是浪漫主义兴起的时代,而浪漫主义的特征之一是崇拜自然。对自然的崇拜特别是在反动的浪漫主义者的心目里,含有浓厚的泛神主义的神秘色彩。
③黑格尔对自然美的定义
人们只有在自然形象的符合概念的客观性相之中(即概念与实在的统一体之中)见出受到生气灌注的互相依存的关系时,才可以见出自然的美。这种互相依存的关系是直接与材料(即感性素材,如形状、颜色、声音等)统一的,形式就直接生活在材料里,作为材料的本质和赋予形状的力量。
(2)艺术美
①由于自然美有这种缺陷,艺术美才有必要。
②黑格尔美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人本主义的。我们应该从这上面认识他的进步性
a. 黑格尔的人本主义表现在他把人看成几乎是艺术的唯一对象
艺术在表现自然美时,也不是因为自然本身而是因为自然表现了人的活动和人的性格。
b. 黑格尔反对用自然主义的方式去“摹仿自然”
艺术并不是这样毫无选择,原封不动地把日常生活搬上舞台,艺术要“抓住事物的普遍性”,要对事物加以“观念化”或理想化。
③评价:黑格尔所提出来的基本上符合现实主义的文艺观点,对当时初露萌芽的自然主义的倾向进行了批判。
3. 简述别林斯基的思想转变问题。
【答案】(1)别林斯基思想发展的两个时期
①四十年代以前,是黑格尔的影响占上风的时期,这期著作以《文学的幻想》(1834),《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的中篇小说》(1835),《智慧的痛苦》(1840)和《艺术的概念》(1841)为代表;
②他的思想成熟期,现实主义思想占上风的时期,这期著作以《论普希金》十一篇(1843〜1845),《给果戈理的信》(1847)和《1847年俄国文学评论》(1848)为代表。
(2)普列汉诺夫关于别林斯基美学观点的“完全的转变”的看法
①普列汉诺夫承认别林斯基早期确实相信过纯艺术论,但并不主张诗只须顾形式而不顾内容; ②他在早期从黑格尔哲学所吸取的是它的“绝对理念”一方面,忽视了它的辩证发展的历史观方面,因此他过分轻视艺术的主观性而片面强调艺术的客观性,努力寻求艺术的客观规律作为文学批评的基础。
(3)普列汉诺夫总结出来的别林斯基关于艺术的客观规律
①诗用形象来思维,应显示而不应论证;
②诗以真理为对象,它的最高美在真实与单纯,不美化生活;
③艺术所显示的理念应该是具体的理念,应具有整一性;
④理念与形式应互相融合;
⑤艺术作品的各部分应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4)别林斯基思想转变后的发展
在转变以后,别林斯基逐渐放弃了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而转到黑格尔的辩证观点;但是他在早期所定下来的五条客观规律却基本未变,只是对理念的具体性的理解有了重要的改变。
①别林斯基在他的思想发展中始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也始终没有完全摆脱黑格尔的影响。这二者之间就有从现实生活出发和从理念或理念的变相出发之间的矛盾,也就是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理论和俄国现实以及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实践之间的矛盾。
②别林斯基也始终没有完全摆脱黑格尔的影响,他的早期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并不“只在形式上”,不只是一种“外壳”,而是他的艺术本质观,典型观以及美的本质观的哲学基础,他的这些美学观点都是黑格尔的“理念的感性显现”一个公式的发挥。
4. 简要介绍《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一文。
【答案】(1)《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的意义
它在近代是第一篇论文,认真地企图确定古典主义文艺与浪漫主义文艺的特征和理想,给予它们以适当的评价,并且指出这两种创作方法统一的可能性。
(2)论文的思想内容
席勒从分析人对自然的爱出发。他所理解的自然是广义的,包括外在自然(现实)和内在自然(人的本性)。
(3)素朴诗人和感伤诗人产生的原因和心里特征
诗人或则就是自然,或则追寻自然,二者必居其一。前者使他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使他成为感伤的诗人。
(4)素朴诗人和感伤诗人的比较
①这两种诗人由于社会情境所造成的心理类型不一致,在艺术创作方法上也就不同
a. 在讨论这种不同时,席勒在西方美学史中首次明确地指出古典主义(实即现实主义)的摹仿现实与浪漫主义的表现理想的分别。素朴诗人所反映的是直接现实,感伤诗人所反映的是由现实提升的理想,前者是纯粹客观的,后者是透过主观态度来反映客观世界的。
b. 席勒有时把素朴诗与感伤诗的对立看作“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对立,席勒在指出素朴诗直接反映现实,感伤诗表现理想之后,接看就指出这两种创作方法是可以统一的。
②素朴诗是纯粹客观的,感伤诗是要表现诗人主观态度和情感的
这个分别的根源还在于素朴诗人坯没有把主体(人)和对象(现实)看成对立,而感伤诗人则相反,要透过已分裂独立的主体来看已分裂独立的对象,这就是所谓“把现实提高到理想”来看。这中间还可看出自发与自觉(“反思”)的分别。
③就一般说,素朴诗属于尚在自然状态的古代,感伤诗属于已开化的近代。
④素朴诗只有一种处理方式,因为它“追随单纯的自然和感觉,局限于对现实的摹仿”。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