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703教育基础理论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选择题

1. 对数学或音乐的特殊兴趣和爱好是( )。

A. 广泛性动机

B. 狭隘性动机

C. 内部动机

D. 外部动机

【答案】B

2. 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 )。

A. 严格规则

B. 系统规则

C. 标准规则

D. 系统程序

【答案】D

3. 学生因“凹透镜”知识掌握不好而影响了“凸透镜”知识的学习。这种迁移现象是( )。

A. 纵向迁移

B. 横向迁移

C. 一般迁移

D. 普遍迁移

【考点】学习的迁移。

【答案】B

【解析】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力一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凹透镜与凸透镜是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因此,答案选B 。对于迁移的分类一定要弄清楚,理解透彻。

4. 某生上课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当他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于是后来就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类似行为。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该生曾受到( )。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塑造

【答案】B

【解析】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沦分为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 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题目中的某生因受到过点名回答问题的负强化作用,所以就越来越经常地坐在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

5. ( )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A. 维果斯基

B. 皮亚杰

C. 埃里克森

D. 朱智贤

【答案】A

6. 概念形成的主要方式是( )。

A. 意义学习

B. 机械学习

C. 发现学习

D. 接受学习

【答案】C

7. 深入研究迁移的实质,揭示了学习迁移的内部主观条件的理论是( )。

A. 共同要素说

B. 关系转换说

C. 认知结构说

D. 经验泛化说

【答案】C

8. 技能学习一般要通过示范,而范例往往由( )通道提供。

A. 听觉

B. 动觉

C. 触觉

D. 视觉

【答案】D

9. 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关系是( )。

A. 同原因与结果的关系相同

B. 虽有联系,但也不是小可分割的

C. 不能够相互交替、彼此转换

D. 关系虽复杂,但却是一一对应的

【答案】A

10.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环境是一种人为设计的问题情境,它与现实问题情境( )。

A. 有所不同

B. 相类似

C. 有一定联系

D. 没有必然联系

【答案】B

11.小学生分析把握应用题中的各种数量关系的解析策略一般包括( )。

A. 读、提、选、找

B. 读、提、判、找

C. 提、判、选、找

D 提、读、判、找

【答案】C

12.下列术语中,含义不同于“认知结构”的是( )。

A. 统觉团

B. 认知地图

C. 学科基本结构

D. 编码系统。

【考点】认知结构的实质。

【答案】C

【解析】与认知结构概念相同的有四个,图式、统觉团、认知地图和编码系统。按照皮亚杰的理解,个体是在先天遗传所获得的最初的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建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