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西大学心理学基础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惰化

【答案】社会惰化是指在群体中与许多人共同完成一项工作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在人们的观念中,参与一项活动的人数与每个个体的活动效率应该是成正比的,所以才有“人多力量大,好办事”的说法。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心理学家达谢尔(J.F.Dashiell ,1930)曾用实验的方法测量拔河比赛中每个人的用力水平,结果发现,如果一个人独自拔时,平均拉力可达63千克; 两人一起拔时,每人平均拉力下降到了59千克; 3人拔时继续下降为53.3千克; 8人拔时人均仅剩31千克。1988年,杰克逊等人(J.M.Jackson )总结了49项同类研究,涉及被试总数超过4000人,得出的结论是,当一起完成一项共同活动的群体规模越大,个人所做的努力水平就越低,当群体人数达到8人时,个人努力的程度只有单独工作时的80%左右。在一定范围内,随群体规模增大,个人努力水平还在继续下降。此现象为社会惰化现象。

2. 学习

【答案】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反复的经验而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一概念有三个含义:首先,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学习是有机体获得新的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经过学习,有机体将出现某些可观察的行为变化,可以完成一些以前无法完成的事情。个体的行为变化可能是由经验引起的,也可能是由成熟、疲劳或疾病引起的。前者是学习,而后者不是学习。其次,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无论是外显的行为变化还是行为潜能的变化,只有行为改变的持续时间较长,才可以称为学习。最后,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3. 教师的威信

【答案】教师威信指教师个人或组织改变、控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力。分为以下两个方面:教师的职权威信和教师的人格威信。教师的职权威信指伴随其地位、职权而来的威信。社会心理学家沃勒指出,教师受组织委派,具有法定职权的影响力。如按照国家的教育法规、教育方针、教学计划等组织教学和教育下作。教师的人格威信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个性品质,包括政治、思想、道德、需要、动机、目标、个性、气质、活动效率及其相应的能力和知识、行为方式等。

4.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答案】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是卡特尔提出的智力的一种分类。他认为,一般智力或g 因素可以进一步分成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如逻辑推理测验、记忆广度测验、解决抽象问题和信息加工速度测验等。晶体智力指己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卡特尔认

为,流体智力的主要作用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异问题,它主要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 晶体智力测量的是知识经验,是人们学会的东西,它的主要作用是处理熟悉的、已加工过的问题。晶体智力一部分是山教育和经验决定的,一部分是早期流体智力发展的结果。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经历不同的发展历程。和其他生物学方面的能力一样,流体智力随生理成长曲线的变化而变化,在20岁左右达到项峰,在成年期保持一段时间以后,开始逐渐下降; 而晶体智力的发展在成年期不仅不下降,反而在以后的过程中还会有所增长。

5. 语义记忆

【答案】语义记忆是指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又称语词逻辑记忆。语义记忆是相对于情景记忆而言,是指事实或有关世界的知识,它是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包括字词、概念、定理、公式、推理、思想观点、科学预测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严格的逻辑思维过程所形成,又与语词密不可分。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逻辑性和抽象性,还具有一定的形式化的特点。其信息是以意义为参照的,不受特定的时间地点限制,也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比较稳定,因而容易存取,提取时也不需要作明显的努力。这是人类所特有的记忆方式,与思维密切联系,可以获得较多的间接知识。激活扩散模型用语义联系取代了层次结构,是人化了的层次网络模型。

二、简答题

6. 学习的分类有哪些观点?

【答案】关于学习分类的主要观点有

(1)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即学生的学习结果,应该包括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动作技能学习三大领域。认知学习由低到高分为六级:

①知识。指学习具体的知识,能记住先前学过的知识。

②领会。指对所学习的内容的最低水平的理解。

③应用。指在特殊和实际情况下应用概念和原理,应用反映了较高水平的理解。

④分析。指对事物的内部结构进行区别,并能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⑤综合。指能把己有经验中的各部分或各要素组合成新的整体。

⑥评价。指对所学的材料能根据内在标准和外部证据作出判断。

(2)我国学者一般根据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将学习分为:

①知识的学习;

②技能的学习;

③策略的学习:

④道德品质的学习。

(3)奥苏伯尔认为,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

①接受学习。指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现成地获得结论、概念、原理等。

②发现学习。指学生独立地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找,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的关系又可将学习分为:

①机械学习。指学习者没有理解材料的意义,只是死记硬背。

②意义学习。是通过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进而掌握学习的内容。将以上这两个维度相纤合,可以将学习分为机械的接受学习、机械的发现学习、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4)加涅认为,学习所得到的结果或形成的能力可以分为五类:

①言语信息,即通常所称的“知识”

②智慧技能,即能力。

③认知策略,即学会如何学习。

④态度,即品行。是习得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或倾向。

⑤动作技能,即技能。是获得平稳、精确、灵活而适时的操作能力。

7. 简述心理健康的状态。

【答案】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各种心理状态保持正常或良好水平,而且自我内部以及自我与现实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状态。心理健康包含以下四种状态:

(1)正常的健康状态。以有无心理疾病,心理功能是否良好为判断尺度,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等处于协调状态。

(2)正常的平均状态。从统计角度强调正常和异常之间的程度变化,处于这个正态分布中间范围的为正常状态。

(3)正常的理想状态。以此评价个体的行为而非描述其行为。

(4)正常的适应状态。正常是一种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心理健康者能够不断地在职业或工作中学习有效的技巧来应对现实中的紧张状态。

8. 人们主要依据什么来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

【答案】人们主要依据人际认知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人际认知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他人仪表的认知,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人格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对社会角色的认知等。

(1)对他人仪表的认知

仪表是由人的多种外部特征构成的,是人的具体形象。在人际认知中,高矮、胖瘦、相貌、风度、做派、服饰等这些特征,绝不仅仅是一些单纯的物理现象。一方面,认知者会根据自己的有关知识经验赋予仪表一定的社会意义,把它们当作是认识他人人格特征等的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被认知者也往往会有意识地借助仪表来向他人表现自己独特的人格特点。一个女孩子喜欢穿红色调的服装,觉得与自己热情、活泼、直爽、自信的特点很相配,人们也会从红色给自己所带来的心理感受出发,推及到她具有相应的人格特点。可见,仪表传递着许多社会性信息,尽管这些信息并不总是准确的,但它的确对人际认知产生着影响。

(2)对他人表情的认知

人的表情是反映其内在情绪、情感状态的一种客观指标,“愁眉苦脸”、“眉开眼笑”、“怒目横眉”、“咬牙切齿”所描述的表情就分别表达了哀、乐、怒、恨的情绪状态,而人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