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评论(跨学科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国际评论
【答案】国际评论是指新闻媒介评论国际事务的政论性文章,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述评、署名评论等。中国新闻媒介的国际评论,其职能是向国内外的读者或听众,分析国际上新近发生的事件和动态以及国际局势的发展和演变,解释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处理国际关系的方针和政策,宣传中国对各种国际问题的观点和原则立场。
2. 传媒核心竞争力
【答案】传媒核心竞争力是传媒在长期运作中形成的、内化于组织中的独特的协调和整合能力,它能动态、有效地调动传媒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和能力并使其协调运行,从而更好地实现传媒的社会功能、提升受众认知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使传媒获取长期竞争优势。传媒的核心竞争力由传媒产品、媒体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品牌媒体形象三部分组成,其中,传媒产品起到的作用最为关键。媒体处理信息的水平要通过传媒产品去体现,品牌媒体形象也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传媒产品来组成。传媒核心竞争力的目标指向,是提升受众的认知价值,通过更好地向受众提供新闻产品来获得受众认可,通过受众的认可达到最大传媒效能,通过传媒效能的发挥获取理想的经济效益。
3. 系列评论
【答案】系列评论是指针对某一重大问题和事件而刊发的一组评论文章,一般在三篇以上。系列评论所反映的问题比较重大,而且涉及的面也较广,在一篇评论文章里很难说清楚、说完整,需要将重要的问题分割开来,一篇一篇地辨析和阐释。系列评论一般来说都是围绕一个大的主题,分成若干小题目来做,各篇独立成篇,又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系统。
4. 新闻评论的政治性
【答案】新闻宣传总是要反映一定的观点和倾向,代表一定的阶级、政党或政治集团的利益,这就决定新闻评论的政治性。我国的新闻媒介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有着鲜明的立场和态度。新闻评论的政治性,主要表现在它针对那些具有政治意义的问题发言,围绕重要的政治事件以及在贯彻执行党的政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阐明党的立场和主张。
5. 经济漫谈专栏言论
【答案】经济漫谈专栏言论,是一种涉猎日常经济工作和社会经济生活,具有新闻性与政论性相结合的短小精悍的署名经济评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对经济宣传包括经济评论日益重视,经济漫谈式的言论也曾一度活跃。
6. 新闻道德
【答案】新闻道德又称新闻伦理或新闻职业道德,是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它一般通过“记者守则”、“新闻道德规约”、“记者信条”、“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等形式加以表述。新闻道德的本质特征有三方面:①新闻职业道德同普通道德现象一样,是一种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因而新闻职业道德的内容和形式,都最终取决于社会存在,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②新闻职业道德较之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为鲜明的阶级性和更为强烈的政治色彩; ③新闻事业道德是对新闻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
现有的新闻道德基本分为西方新闻职业道德和社会主义新闻道德。西方新闻职业道德是在资产阶级的道德伦理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对资产阶级新闻实践的总结,概括出来的有关新闻从业人员履行的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是一种崭新的新闻道德,是在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对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实践的总结和升华。
7. 杂文
【答案】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文艺作品,还具有政论的性质。杂文兼有文学和政论的特点,是介于文学和政论之间的一种边缘体裁。也可以说,杂文是一种特殊的政论:文艺性的政论。
8. 文前按语
【答案】文前按语,又称题下按语,是最常用的按语形式。它居于文章或报道之前,常以楷体或比正文大一号的字体排版。在三种按语形式中,地位最为重要,编排位置最突出、显著。写作要求言简意赅,常使用论断性语言,不必重复叙述新闻中的事实,也无需组织论证,只要直接、鲜明地提出论断即可。文前按语不要拟标题,也不宜署名。
9. 谈话体评论
【答案】电视谈话是一种以人际传播的方式表现的大众传播活动。电视谈话是由记者(或主持人)主持,在演播室或其他固定场景与特定的谈话者围绕某一新闻事件或社会话题,以访谈、座谈或论坛的力一式直接进行交流或探讨的评论节目形式。
10.以事论理
【答案】以事论理,是指在论证中,先列举事实,再对该事实进行分析和评论。它要求一定是和本篇文章的道理相关的事例。这个事例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事件,也可以是一组新统计的数据,还可以是一系列为人所知的现象。在列举事例时,要围绕主题简明扼要,不可过于冗长Ag 嗦。
二、简答题
11.学习和研究新闻评论学的主要目的何在?
【答案】学习和研究新闻评论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以下方面:
(1)按照新闻传播业的客观规律,发挥新闻评论的独特长处,探索真理、追求真理和传播真理,在不同的场合和条件下,让新闻评论这种体裁更好地起到反映舆论、引导并形成舆论,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2)掌握新闻评论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新闻评论的特点、种类、地位和作用,并懂得这种新闻体裁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以及我党数十年来评论工作的根本传统,明确从事新闻评论工作所应具备的修养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上,通过思维训练和技能培养,初步了解新闻评论写作(或制作)的主要环节与基本程序; 基本掌握几种常用评论形式,诸如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以及署名新闻时评、思想评论、微型评论、广播电视评论、网络评论等的写作要领,为逐步掌握它的写作和运作规律,并在工作实践中较好地运用新闻评论打下扎实基础。
12.专栏评论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兴盛起来的?
【答案】(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逐步深入人心,随着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和新闻改革的稳步推进,20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新闻传播业的百花园里,催生出一朵鲜艳的奇葩一一专栏评论。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按语等评论形式基本上是专业新闻工作者耕耘的园地,专栏评论除新闻从业人员可以撰写以外,还为广大业余通讯员和公众提供广阔的天地。
(2)媒体上的这一新生事物,最令人注目的是《人民日报》的“今日谈”。1980年1月2日,在《人民日报》一版的右下角出现一个新的专栏“今日谈”,刊载王朴写的三篇短文《“锄头柄”与“栋梁材”》、《岂可削足适履》、《集腋可以成裘》。这三篇短文,以其来自生活的选题、侃侃而谈的说理和清新活泼的文风,立即受到读者的广泛赞誉,在新闻界内部也引起热烈反响。
(3)这种一举数得、广受欢迎的短文和栏目,仿佛评论园地里绽开的一束报春的小花,顷刻间迎来百花盛开的喜人局面:①《人民日报》二、三、四版相继办起专栏评论; ②其他中央级报纸和各省、市、自治区及很多地、市报纸,包括一些电台、电视台,也先后办起大大小小的专栏评论。较有影响的有创办于1978年1月的《哈尔滨日报》的“大家谈”,创办于1978年7月的《解放日报》的“解放论坛”,以及后来陆续问世的《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解放军报》的“集思广益”,《中国青年报》的“求实篇”、“青年观察家”,《河北日报》的“杨柳青”等。以三五百字小言论见长的专栏评论,较有影响的除“今日谈”外,则有《辽宁日报》的“每事议”、《北京日报》的“文明小议”、《四川日报》的“巴蜀小议”、《羊城晚报》的“街谈巷议”、《解放日报》的“新世说”、《文汇报》的“虚实谈”、《新民晚报》的“今日论语”等,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辟这种专栏。这是当前最受欢迎的评论形式,因为让群众走上论坛,直抒胸臆,反映了政治上的清明,同时也体现了群众办报的路线。
13.简述使用融情于理的方式增强文章感情色彩的途径。
【答案】使用融情于理的方式增强文章感情色彩有五个途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