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经济地理学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产业集聚

【答案】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

2. 制度厚度

【答案】制度厚度内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大量各种各样的机构,包括企业、地方当局、商业协会、金融机构、发展机构、工会、研究与创新中心、资源团体等,为社会网络中的各种本地化或共同的实践活动提供基础;

②在各机构间建立有机联系,产生高度的相互作用,促进相互合作、交流及反射网络的形成,在地区制度安排方面产生显著的同构;

③各机构间有着强烈的社区意识,即各部分围绕特定的议程、项目或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形成共同感。

3. 中心—外围理论

【答案】中心—外围理论是上世纪发展经济学研究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经济

,其关系时所形成的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该理论认为若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则成为“中心”

,中心和外围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总体上,中心居于它区域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

统治地位,而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

4. 区域经济绝对差异

【答案】区域经济绝对差异是用绝对表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它反映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差距,是一种等级水平的差异。

5. 地租曲线

【答案】地租曲线是指在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中,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的连接曲线。

6. 扩散机制

【答案】扩散机制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扩散机制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避免集聚不经济; 二是寻求新的发展机会:三是政府的政策作用。

7. 综合等费用线

【答案】综合等费用线是运费相等点的连线,最小运费指向是韦伯工业区位论的骨架,可以

用综合等费用线来形象的加以说明。

8. 极核式空间结构

【答案】极核式空间结构是指区域中个别地点因为某种发展机遇而率先发展起来,成为增长极,然后通过极化作用,不断吸取周围区域的资源和要素,导致两者的差异越来越大,存在着上述明显极核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简答题

9. 试述产业集群的特征。

【答案】产业集群的特征:

(1)在组成要素上,产业集群山生产销售部门、相关产业部门和支持机构所组成

其中,生产部门包括了原材料供应商、半成品供应商、成品供应商和销售商,相关产业部门包括了辅助性产品制造商、相似技术或共同劳动力市场的部门:支持机构有教育培训机构,研究开发机构,信息、公共政策制定机构,金融机构,标准制定机构。

(2)在企业构成上,产业集群的企业主体是中小企业

也有人把产业集群称之为中小企业集群。当然,在一些产业集群中也存在大企业,有时甚至有跨国公司。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产业集群中的某些中小企业会发展成为大企业,二是由于有些产业集群发展良好,吸引了外部的大企业或者跨国公司进入集群。

(3)在内部联系上,典型的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之间存在着分工与合作的关系

产业集群表现出明显的专业化特征,内部联系呈现出网络化的特点。在发展水平较高的产业集群中,都存在着企业之间、企业与支持机构之间所组成的复杂的地方网络。正是这种相互联系的地方网络使产业集群各组成要素之间既提高了整体的协作效率,又建立了相互依赖的关系,实现了“群”的优势,从而增强了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稳定性。不过,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初期,企业之间并不存在普遍的分工合作关系,地方网络不发育,企业主要表现为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

(4)植根性

所谓植根性是指产业集群内部的各种网络关系和企业的活动是构建在地方社会结构之上的。植根性表明了产业集群与地方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紧密关系。产业集群是在“地方”上生长起来的,其发展又有深深的“地方”烙印,其生命力植根于“地方”特殊的环境。一个产业集群的植根性强弱对其发展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5)空间特征

具有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接近或者集聚常常是识别一个产业集群的重要依据。因此,产业集群应该有明确的空间范围和边界。

10.什么是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答案】配第一克拉克定律是克拉克在配第关于国民收入与劳动力之间关系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

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11.综合分析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案】在经济地理学上,在某特定区域内,对发生在其中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所有外部因素都可以称为区域环境因子,例如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等等。以下分别阐述一些区域环境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产生的影响及其影响方式。

(1)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自然环境是影响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

②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不同的区位选择。

(2)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是经济活动生存的空间,是经济活动价值实现的场所。满足市场中消费者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因此一切经济活动区位的选择都必须考察市场环境因子。市场发育完善的地区能够提供平等竞争、公正开放的市场环境,利于有效规范和引导经济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 反之,则不利于经济发展。对于经济活动区位具有重大影响的市场环境因素主要有市场规模、市场特性等。

①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存续。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

②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特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等等。市场意识的差异,往往来源于不同地区人们的传统意识的差异。

(3)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随着社会化分工的发展,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脱离不开其他相关产业或部门的支持,也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支持,即经济活动区位选择中产业环境至关重要。构成产业环境的要素很多,如产业集聚、基础设施、生产服务以及其他自然与人文环境等。

(4)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政策环境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发展某种行业的条件和约束,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从而成为吸引经济活动集聚的因素之一。

12.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的区别。

【答案】(1)古典区位理论

古典区位论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学说、比较成本学说基础上,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发展起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有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廖什的市场区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