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区域经济学之经济地理学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目录
2016年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区域经济学之经济地理学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一) . 2 2016年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区域经济学之经济地理学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二) 11 2016年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区域经济学之经济地理学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三) 19 2016年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区域经济学之经济地理学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四) 27 2016年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区域经济学之经济地理学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五) 34
一、名词解释
1. 区域经济结构
【答案】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区域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2. 交通网的连接度
【答案】交通网的连接度是指交通网的发达程度,常用贝塔指数表示。贝塔指数为交通网中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贝塔指数越大,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好,交通越便捷,贝塔指数越小,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差,交通越不方便。
3. 通达度
【答案】通达度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可以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通达指数指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4. 加速原理
【答案】加速原理是指在工业生产能力趋于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求的微小增加会导致投资的大幅度增长。
5. 产品周期理论
【答案】产品周期理论是由弗农提出的,主要用于解释国际投资的空间变化的一种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他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
6. 经济距离
【答案】经济距离是指决定各级中心地商品和服务供给范围大小的重要因子是经济距离为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主要由费用、时间、劳动力三要素规定的距离,但消费者的行为也影响到经济距离大小。
7. 技术创新
【答案】技术创新是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技术创新的主要表现是:发现新的可用资源,创造新的生产工
艺,发明新的生产方法,产生新的经营管理思想及相应的操作方法等。
8. H-O 模型
【答案】H-O 模型也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它的基本思想是,区域之间或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是它们之间出现分工和发生贸易的主要原因。一般地,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利息率水平相对低于工资水平。在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工资水平相对低于利息率水平。所以,如果各个国家都密集地使用丰富的要素生产商品就能获得比较优势。
二、简答题
9. 试比较绝对成本学说与比较成本学说。
【答案】(1)绝对成本学说
①提出者
亚当·斯密
②主要观点
a. 每个国家都有适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根据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就可以使成本绝对降低。
b.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用成本最低的产品去进行自由贸易就能用最少的花费换回更多的商品,从而比它们各自都去生产所需要的一切东西更能增加国民财富。
c. 他主张国际分工的原则是,就某种商品而言,如果别的国家生产的成本比本国低,那么该国就不要生产这种商品; 输出本国绝对成本低的商品去换来货币,然后购买别国生产的廉价商品,就会更经济、合理。
(2)比较成本学说
①提出者
大卫 李嘉图
②主要观点
b. 优势。国际分工的原则要依据比较成本来开展国际分工与贸易一个国家无论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如何,都有其相对优势,即使处于劣势,也能从中发现相对
c. 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各国应该把资本和劳动用于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部门,生产本国最有利的产品,利用国际分工和贸易完成相互之间的互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10.试述产业集群的特征。
【答案】产业集群的特征:
(1)在组成要素上,产业集群山生产销售部门、相关产业部门和支持机构所组成
其中,生产部门包括了原材料供应商、半成品供应商、成品供应商和销售商,相关产业部门包括了辅助性产品制造商、相似技术或共同劳动力市场的部门:支持机构有教育培训机构,研究开
发机构,信息、公共政策制定机构,金融机构,标准制定机构。
(2)在企业构成上,产业集群的企业主体是中小企业
也有人把产业集群称之为中小企业集群。当然,在一些产业集群中也存在大企业,有时甚至有跨国公司。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产业集群中的某些中小企业会发展成为大企业,二是由于有些产业集群发展良好,吸引了外部的大企业或者跨国公司进入集群。
(3)在内部联系上,典型的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之间存在着分工与合作的关系
产业集群表现出明显的专业化特征,内部联系呈现出网络化的特点。在发展水平较高的产业集群中,都存在着企业之间、企业与支持机构之间所组成的复杂的地方网络。正是这种相互联系的地方网络使产业集群各组成要素之间既提高了整体的协作效率,又建立了相互依赖的关系,实现了“群”的优势,从而增强了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稳定性。不过,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初期,企业之间并不存在普遍的分工合作关系,地方网络不发育,企业主要表现为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
(4)植根性
所谓植根性是指产业集群内部的各种网络关系和企业的活动是构建在地方社会结构之上的。植根性表明了产业集群与地方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紧密关系。产业集群是在“地方”上生长起来的,其发展又有深深的“地方”烙印,其生命力植根于“地方”特殊的环境。一个产业集群的植根性强弱对其发展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5)空间特征
具有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接近或者集聚常常是识别一个产业集群的重要依据。因此,产业集群应该有明确的空间范围和边界。
11.简述帕兰德区位理论和胡佛区位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异同点。
【答案】(1)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①生产区位布局
帕兰德在韦伯的等费用线分析的基础上,加入了等距离线(从某一地点开始距离相同的点的连线)、等时间线(从某一地点开始运送时间相同点的连线)、等商品费用线(某商品所需要的费用相同地点的连线)和等运送费线(特定商品的运费相同地点的连线)等概念。在此基础上,重点关注了运费率与等费用线间的关系,指出,当运费率小恒定时,等费用线就小再是固定间隔的同心圆。假如生产地与市场间的距离无限远,而运费率随距离递减时,总运费将在原料供给地和市场两点达到最低。
②市场区域研究在研究关于市场地域大小如何决定的问题时,帕兰德设计了“直线市场”的简单模型。假定市场上只有两个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运费与距离呈比例,这样,某地的价格等于生产地价格加上该地到消费地的运费。由此,所有方向的价格都将会随着离生产地的距离而增加。
(2)胡佛的区位理论
①运输费用理论
胡佛的运输费用理论主要分为运费结构分析和运输方式与运费的关系分析两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