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828公共政策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志愿失灵
【答案】志愿失灵是指第三部门无法有效率地配置公共商品或服务的现象。对于第三部门作为解决社会问题途径的缺陷,莱斯特. 撒拉门从第三部门作为一个志愿部门的角度将其总结为“志愿失灵”。按照该总结,“志愿失灵”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与政府途径相比,单纯依靠第三部门一般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第二部门的这一缺陷实际上在市场失灵部分己经有比较充分的说明。与政府部门相比,第三部门主要依靠自愿的方式来筹集资金。
(2)与政府途径不同,第三部门中所提供的志愿性服务在分布上可能具有不平衡性。志愿组织或者捐助者的偏好可能会导致第三部门所提供的志愿性服务在地域或者人群的分布上具有不平衡性。
(3)第三部门中的志愿组织很可能会受到其捐助者过多的影响,从而将违背民主原则的家长制作风带入其服务过程中。
(4)第三部门可能会山于不能吸引到优秀的专业人才而制约其服务能力。与缺乏足够资源的支持类似,志愿组织在吸引专业人才加入方面往往也存在困难。这种困难也成为制约志愿组织活动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2. 非官方参与者
【答案】非官方参与者是指除官方决策者之外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包括利益集团、政治党派、大众传媒、思想库和公民个人等,其作为体制外的力量,通过游说官方决策者,施加压力,从而影响公共政策过程。
3. 赖因和拉宾诺维茨的政策执行循环模型
【答案】赖因和拉宾诺维茨的政策执行循环模型是指政策执行是介于政策意向与行动之间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由三个不同的阶段构成:①拟定纲领阶段。将立法机关的意图转化为行政机关执行政策的规范和纲领。②分配资源阶段。将政策执行所需要的资源公平、公正地分配给执行者。③监督执行阶段。对政策执行过程与成果加以评估,确认执行者所应承担的行政责任,监督过程包括监督、审计与评估三种形式。在每一阶段,必须遵守三条统一的原则:合法原则、理性原则和共识原则。
该模型的贡献包括:①对政策执行系统的内在关系做了较深刻的剖析说明。即政策执行的主要功能是资源分配,为了保证公正和公平,不仅决策者要拟定明确的纲领目标,而且监督者也应遵循合法、合理、共识的原则。②说明了政策环境对政策执行所产生的重要基础性影响。③强调了
政策执行过程重复循环的价值。不过,该理论抹杀了政策目标群体的存在,是不恰当的。
4. 公共问题
【答案】公共问题是指影响超出了当事人范围,波及到非直接相关的群体,受到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按社会生活领域的不同将公共问题分为政治、经济、社会(狭义)和文化等领域的问题。
5. 政策执行过程
【答案】政策执行过程是指政策执行在本质上是一个多元参与者互动的政治过程,包含了一些基本程序或一系列功能活动。要成功推进这些程序,顺利完成这些活动,就必须选择科学的政策执行方一式。对政策执行过程和执行方式的研究,构成了政策执行研究的重要内容。政策执行过程包括三个阶段:①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政策执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②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是实现政策目标、提高政策效益的关键环节。③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政策执行完毕后要及时做出总结,这是政策执行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为制定新的政策做准备。
6. 政策产出
【答案】政策产出是指目标群体和受益者所获得的货物、服务或其他各种资源。老年人获得人均福利支出以及家庭食品服务数量就是政策产出的一个例子。对政策产出和影响进行监测时,有一点非常重要,即目标群体不必一定是受益者。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或计划影响的个体、群体或组织,而受益者则是指政策影响对其有益的群体。
二、简答题
7. 为实现政府的科学民主决策,应该如何构建公共决策体制?
【答案】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与责任在决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配置格局和责任分担模式,是多元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分工合作与活动程序。公共决策体制由决断子系统、咨询子系统、信息子系统、监控子系统和执行子系统等组成。为实现政府的科学民主决策,构建公共决策体制,其具体要求有:
(1)决断子系统
决断子系统又称中枢子系统,是公共决策体制的核心部分,由拥有最高决策权的政府首脑机关及其领导者构成; 处于最高领导者和指挥者的地位,并承担公共决策的主要责任。决策中枢系统的完善主要应着力于两个方面:对行政首长负责制的正确认识和决策者素质的提高。
(2)咨询子系统
公共决策的咨询子系统又称“思想库”、“智囊团”,是指由多学科专家学者组成的专门从事广泛开发智力,协助中枢系统进行科学决策的辅助性机构。现代公共决策体制必须妥善处理好“谋”与“断”的关系。
(3)信息子系统
公共政策的科学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部门掌握广泛的外源信息和及时的内源信息的情况。在我国,政府决策体制的信息系统建设起步较晚,缺乏强有力的信息系统作为决策的支持系统己成为科学决策的一大障碍。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努力做到:①建立和健全信息网络组织; ②保持信息的及时准确; ③实现信息手段现代化。
(4)监控子系统
监控子系统是指决策中枢机构之外对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决策内容和决策程序进行监督控制的机构。监控子系统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一个重要保障,其发展与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助于制定并执行好合理的政策。监控子系统的不完善是目前我国公共决策系统中存在的另一个明显的缺陷,需要灵敏地反映出执行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异,并及时向信息系统提供信息,使决策能得到及时调整、提高效率。为实现政府的科学民主决策,要求监控子系统真实无误、及时迅速。
(5)执行子系统
政府决策的最终价值体现在决策目标的实现上。执行子系统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承担着细化决策、补充决策、追踪决策的职责,在一定程度上分享了部分决策权力,执行子系统也因此构成了整个决策体制不可或缺的部分。为实现政府的科学民主决策,要求执行子系统坚决有力、科学高效。
8. 系统分析包含哪些最基本要求?
【答案】充分认识系统的特征,或许是坚持系统方法用于政策分析所遵循的相应原则的基础。国内不少学者把这些内容进一步概括,特别强调了系统方法应当符合三项基本要求:
(1)整体性
整体性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出发点。依据整体性要求,首先要把系统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整体的性质与规律只存在于组成系统的那些相互作用与影响的要素及其运动过程之中,各要素的孤立特征和活动的总和并不能反映系统整体的特征和活动方式。
(2)综合性
其包含着两层含义:
①不仅要看到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看到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的普遍联系,同时还要看到各要素与系统、环境的联系。简单地讲,要综合地认识到要素、系统与环境的各种关系。
②这些联系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各要素在变化,环境在变化,组成的系统也在变化。因此,应当从政策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相互联系方式、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的系统的研究。
(3)最优化这是运用系统方法实现政策目标的理想要求,或者说是追求一种最实用性的结果。政策系统通常都是复杂的大系统。在运用系统方法进行考察时,应依据需要和可能为系统的整个运行过程定量地确定出总体优化目标,并运用现代技术与方法,把整个系统逐步分解,分成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各层次逐级的组合,形成越来越高级、越来越庞大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