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63国际政治概论(含中国国际关系理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形式模型
【答案】形式模型是指作为一种涉及对数学、图形和符号方法的使用的方法,其中博弈论运用最为普遍。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形式模型可以发挥三种功能,即描述、演绎和验证。运用形式模型进行国际关系研究,特别适于进行决策研究,这是该方法的长处。用形式模型说明现实问题时,必须综合考虑更多的因素。
2. 国际组织
【答案】国际组织是跨国组织的其中一种,是指由不同国家成员(包括政府、政党、团体和民众个人)基于特定的目的,以一定的协议或法律形式设立的组织机构。国际组织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分类:①从成员的性质来看,国际组织可以分为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两大类; ②从目的和职能来看,国际组织可以分为一般政治性组织和专业技术性组织两大类; ③从成员构成的地域范围来看,国际组织又可分为全球性组织和地区性组织两大类。国际组织不仅包括上述一般意义上的国际组织形式,还包括世界性政党、国际宗教组织、世界性运动等。
3. 斡旋、调解、仲裁
【答案】①斡旋是指通过中立的得到争端各方信任的机构或组织改进沟通渠道,澄清问题,收集事实,促进各方的和解。②调解与斡旋相比,是一种更为正式的模式。按照这种模式,第三方不仅谋求澄清问题和促进各方的沟通,而且还谋求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③仲裁的模式是指冲突各方同意第三方就它们的争端提出有约束力的解诀办法。当然,如同国际法庭的判决一样,这样的方式并不是一种流行的方式,因为国家通常不愿意由第三方决定它们至关重要的国家利益。
4.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答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1991年12月9-}10日,第46届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经过两天辩论,通过并草签了《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称为《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一条约是对《罗马条约》的修订,它为欧共体建立政治联盟和经济与货币联盟确立了目标与步骤,是欧洲联盟成立的基础。1992年2月7日欧共体12国外长和财政部长正式签订了该条约。该条约规定,在欧盟内部要求实现资本的自由流通,真正实现统一市场,并使经济政策完美地协调起来。条约规定:最迟于1999年1月18日在欧共体内发行统一货币,实行共同的对外与防务政策,扩大欧洲议会的权力。
5. 难民问题的“永久解决”
【答案】难民问题的永久解决是指难民署所追求的目标,是“永久解决”难民问题。所谓“永久解决”,就是使难民不再成其为难民。
6. 跨国组织
【答案】跨国组织是指有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政党、团体或个人,依据特定的宗旨和协议组成的组织机构。它们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跨国组织的数量十分庞大,但是并非所有的跨国组织都构成跨国行为主体。例如,一些组织松散、不具备国际行为主体所应有的行为能力和职能作用的国际组织; 一些经济实力微弱、经营不善的跨国公司以及那些不具有固定组织形式或独立自主权的团体、运动和会议等,都不属于跨国行为主体的范畴。也就是说,跨国组织的外延显然大于跨国行为主体。
7. 理性行为体模式
【答案】理性行为体模式是指国家或政府的对外诀策,都是从国家对外政策目标出发作出的选择的一种对外决策的形式。这种选择符合国家的利益,国家能够从中得到好处,因而是合理的。这种模式的假定是:国家是谋求其利益最大化的整体一致的行为体,其行为是合理地权衡各种选择的代价与利益的结果。事实上,正因为人们假定国家的行为是以一种有目的和聪明的方式,因此有关对外政策的分析才成为可能的事情。
8. 南北关系
【答案】南北关系是指大多地处南半球的发展中国家与大多地处北半球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战略问题。1974年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通过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行动纲领》,标志着南北关系问题被正式提上了国际议事日程。20世纪80年代以后,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贸易条件恶化,资金转移和技术转让条件苛刻,都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严重障碍。南北关系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9. 强制性外交
【答案】强制性外交是指运用军事威胁说服行为体改变其行为。实际上,把强制力与外交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外交强制性外交。
10.双读
【答案】“双读”是指对文本进行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意在揭示文本的稳定效果与动摇之间的关系。第一读是对占支配地位的解释进行注释和重复,说得确切些,就是表明一个文本、话语或制度怎样取得了稳定的效果。它通过建立相同的基本假定而忠实地叙述占支配地位的故事,并且在论证中重复常规的步骤。要点是表明一个文本、话语或制度看起来是前后一致的。第二读是通过对一个文本、话语或制度之内的小稳定方面运用压方面动摇之。它揭示其内部的紧张与矛
盾是怎样被掩盖或排斥的。事实上,文本、话语或制度的内部总是有紧张和危机的因素的,这些东西使得整体不那么稳定。
二、简答题
11.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该理论与理性主义理论相比,有哪些长处与短处?
【答案】(1)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
①人类关系的结构主要是由共同观念而不是由物质力量决定的;
②有目的之行为体的认同与利益是由这些共同观念建构而成的,而不是天然固有的。
从这里可以看到,建构主义的主要特点就是强调(集体)观念因素对国家行为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国际结构不是物质现象,而是观念现象。这种观念建构的结构,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结构,其本质是知识
(或观念)的分配。在这样的特定社会环境里,对行为体来说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共有的知识。共有的知识是指行为体共同具有的理解与期望。这种共有的理解与期望能够建构行为体的认同(或身份)与利益。
(2)建构主义理论与理性主义理论相比的长处与短处
①建构主义理论与理性主义理论相比的长处
建构主义是冷战后凸显的学派。与理性主义的主流理论相比,提出了一种新解释,即从观念的视角解释了国际关系事实的由来与演变。与传统的主流理论相比,提出了一种新解释,即从观念的视角解释了国际关系事实的由来与演变。对一些重要问题,人们认为这一理论更具解释力。例如,对于冷战的突然结束,无论是用结构与权力政治,还是用相互依赖与国际制度,都很难进行解释,而用建构主义则可以解释为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接受“共同安全”思想,改变了观念,并因而改变了苏联的对外政策,从而与西方建构了新型的关系。
②建构主义理论与理性主义理论相比的短处
a. 从客观角度来看,建构主义国际体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有过度强调文化因素之嫌。相较于结构现实主义把国际体系过度“物质化”的倾向,建构主义突出强调国际体系的文化因素,认为国际体系是一种文化结构。但是建构主义却“矫杆过正”,反而忽视了它一直反对的物质因素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其实,国际体系是物质因素和文化因素的结合,国际体系既是物质结构,又是文化结构,两者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缺一不可。建构主义对文化和观念的过度强调正是犯了它一直批判的传统理论所犯的错误。
b. 建构主义强调国际体系与单位国家之间的建构关系,认为国家之间的身份、认同影响国家的行为。建构主义过度推崇文化、观念对物质的指导作用,使得人们常认为建构主义陷入唯心主义的图图。事实上,在现今的国际社会中,物质因素仍起着基础性作用,没有经济、科技实力作为铺垫,文化无从产生,同时毫无意义。
c. 虽然建构主义对国际体系提出了自己新的观点和见解,里面不乏真知灼见,但其过国际体系的诊释,仍有理论脱离实际之嫌,其对国际关系的实际解释效力还有待观察。建构主义者对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