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青海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师工资制度

【答案】教师工资制度是指中国实施的关于教职工工资的规定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70年代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1985年开始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其特点是把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同本人负担的实际职务密切结合起来。所谓结构工资,是由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和奖励工资四部分组成。中小学、幼儿教师同时实行教龄津贴。高等学校教学人员职务名称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分列:实验人员按高级实验师、实验师、助理实验师、实验员分列; 科研人员及其他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按国务院有关部门确定的职务名称系列分列。中小学教学人员职务名称按高级、一级、二级、三级教师分列。高等和中初等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也有相应的职务名称。职务工资以职务确定。工资的前三部分按国家统一标准规定,奖励工资以个人劳绩而定。工龄和教龄工资标准统一,数量因工龄和教龄长短而异。1993年10月后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与国家机关职务级别工资制脱钩,以体现教育事业单位特点。教学人员工资由职务等级工资和津贴两部分构成。职务等级工资为工资构成中相对固定的部分,占工资的70,主要体现工作能力、责任、贡献、劳动的繁重复杂程度,适当体现年龄差异; 津贴具有浮动工资的职能,主要体现各类人员岗位特点、工作实绩和劳动的数量与质量,占工资的30。这次工资改革,具体贯彻了《纲要》的精神,落实了《教师法》中的有关规定,较之1985年的工资改革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2. 组织结构

【答案】组织结构是关于组织在运行中涉及的目标、任务、权力、操作以及相互关系的系统。它涉及到组织的管理幅度的确定、组织层次的划分、组织机构的设置、各单位之间的联系沟通方式等问题。因此,组织结构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组织形式,这种形式是由组织内部的部门划分、权责关系、沟通方向和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

3. 教育行政体制

【答案】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它主要由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及相互间的职权划分等构成。教育行政体制一般是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而建立的。教育行政机构的种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从法律规定所管辖的区域范围来划分,可分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从行使职权的业务性质来划分,可分为一般权限的教育行政机构和专门权限的教育行政机构。教育行政体制是国家行政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行政体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国家行政体制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二、简答题

4. 简要分析教育结构对改变劳动力结构的作用。

【答案】教育结构是指教育这个社会现象总系统中各种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组合和组合方式,即教育纵向子系统的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 教育横向子系统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解决我国劳动力数量大、增长快、结构不合理、文化教育程度低、不适应结构性就业的需要的因素很多,其中建立合理的教育结构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教育结构对改变劳动力结构具有直接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教育结构直接影响着劳动力水平的结构

总体来说,劳动力结构性就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的水平结构。劳动力水平结构可分为普通水平劳动力、中等水平劳动力和高等水平劳动力。由于过去我国教育结构比例失调,结构不合理,造成目前劳动力水平不能适应结构性就业的要求。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劳动力平均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过低; 第一,劳动力平均技术水平也很低; 第三,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力数量太少,比例太低。

要改变我国劳动力文化技术水平低和劳动复杂程度不高的状况,使之适应结构性就业的要求,除了进一步改革和调整教育结构外,还要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和技术教育,并重点做好两次分流工作。第一次分流是学生初中毕业后,部分流向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另一部分流向工作和生产岗位; 第二次分流使学生高中毕业后,一部分流向大专院校,另一部分流向社会就业。者两次分流都需要进行就业指导、就业训练,都需要进行就业前培训。这客观上就要求各级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有个较大的发展,要采取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多种学制、多种职业类型,对分流出来的社会就业学生进行就业前培训,以便适应结构性就业的要求。这是教育结构适应劳动力结构性就业的关键举措。

(2)教育结构还影响着劳动力的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

劳动力的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是实现劳动力结构性就业的基础,因为经济部门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越快,运用程度越广、越深,对劳动力结构性就业的要求水平也就越来越高,要求劳动力的知识结构越合理,智力发展水平越高。但是,目前我国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劳动力,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学的知识较死板、较零碎等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教育结构内部的学科门类结构、课程结构不甚合理。同时,在学科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上,反映新的科学研究成就的速度也比较缓慢,不能保证学生及时掌握新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及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过多地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等等。这样的教育是不能满足劳动力结构性就业要求的,所以必须进行教育结构的调整和改革。

5. 简述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上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于西方国家,由皮奥里和多林格创始。70年代中期后,戈登、爱德华兹、卡诺等进一步发展了皮奥里和多林格的理论。他们通过历史分析,

系统地说明了劳动力市场的划分过程及其特点,说明不同的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受到不同的待遇,阐明了劳动力市场划分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使之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反对人力资本理论关于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成正比例关系的观点,认为劳动力市场分为两部分,即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

(2)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认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是有许多区别的。

①在卞要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是比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的正比例关系基本上是成立的,但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是比较低的,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的正比例关系是不成立的。

②在种族方面,劳动力主要市场是由白人占据统治地位,这个市场工资待遇较高,就业机会多,工作比较保险,而次要市场则不然,次要市场大部分是黑人劳动力,工人工资待遇低,容易失业,没有工作保障。

(3)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使用教育文凭,将工人分配到不同的劳动力市场是资本家阶级分化工人、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有效手段。它断言,西方国家政府为青年及低下层失业者举办的各种培训不能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 不能增加他们的收入,因为这些人都被困于机会有限的次要市场,培训与就业和工资收入没有多少联系。

总之,这一理论认为,受教育程度与劳动工资的关系在主要劳动力市场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但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对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正相关关系是持怀疑态度的,进而论证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有把劳动力分到不同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劳动力在不同的劳动市场受到不同的待遇,说明教育有把人等级化的作用。

6. 什么是学校形象? 如何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

【答案】(1)学校形象的含义

学校形象也称为学校的公众形象,是指社会公众(主要是外部公众)对学校的总体认识和评价。其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整体性。指学校形象的构成及其表现具有整体性。

②主观性。表现为社会公众对学校的认识和评价的形成过程具有主观性。

③客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形象的实际状态,即学校实象是客观存在的,成为学校形象的原型; 二是学校形象的形成过程具有客观性。

④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是相对于其动态性和主观性来说的。虽然学校相对于不同公众会呈现不同的主观感受,但相对是稳定的,公众对学校的大致认识和态度是一致的。

(2)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

学校在社会公众中建立、塑造和传播良好形象,获得良好的名声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具体来说,要根据学校不同的发展阶段作出相应的努力,具体分析如下:

①形象的树立和塑造。在学校初创阶段或变革阶段,应着重关注树立新形象或者重新塑造学校形象,即应做好学校形象的定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