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华大学国际关系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柏林问题

【答案】柏林问题是指在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美、英、法、苏分区占领德国柏林,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争端和问题。苏联把西柏林看成是长在民主德国领土上的一个毒瘤,千方百计予以割除。而美国则利用西柏林的地理优势,把‘自作为向民主德国和东欧进行渗透活动的基地,并把保护美国在西柏林的权力看作是“考验西方的勇气和意志的伟大场所”。1948年6月,就柏林实行何种货币问题,导致了东西方对峙的第一次柏林危机。1958年11月,就柏林的法律地位问题再次导致了第二次柏林危机。1971年9月,苏、美、英、法四国就柏林问题签署了《关于柏林问题的四方协定》。协定规定:四国相互尊重各自的权利和责任,不得单方面改变既成局面; 苏联保证西柏林通过民主德国境内至联邦德国的交通畅通无阻,并亨受优惠待遇; 西柏林不是联邦德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不属于其管辖,但可维持和发展与联邦德国之间的联系。协定还规定了苏联向西柏林派驻总领事馆和双方人口的往来等问题。协定签订后,柏林局势趋于稳定,但双方对协定的解释各取所需,因此,柏林问题依然存在,西柏林地位悬而未决。

2. 新东方政策

【答案】新东方政策是指联邦德国社会民主党提出的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政策。1969年10月,波兰特组织社会民主党政府后,面对苏联军事力量的迅速增长,感到难于依靠武力重新统一德国,决定调整过去的“哈尔斯坦主义”政策,在作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共同体成员之前提出,“与东方谅解”,推行新的东方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承认并保证战后欧洲边界不可侵犯,特别是承认民主德国和波兰在战后划定的奥德一尼斯河边界线,以利改善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并使之进一步正常化; ②改善和发展同民主德国的关系,以最终解决德国问题为新东方政策的根本目标,承认民主德国是第二个德意志国家,但不认为它是“外国”,主张建立“一个民族,两个国家”的特殊关系,以加强两个德国之间的往来,在欧洲的“和平环境”中,对民主德国用“通过接近促其演变”的方法实现德国统一。新东方政策通过联邦德国与苏联、波兰、民主德国等国签订的一系列双边条约,全面实现了同苏联和东欧关系正常化,客观上也满足了苏联巩固战后欧洲现状的要求。1982年其他政党在联邦德国执政后,也继续推行了这一政策。

3. 《地中海协定》

【答案】《地中海协定》是指对《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和《第二次地中海协定》的统称。俾斯麦在对待俄国问题上,一方面拉拢俄国,防止法俄接近,另一方面则促使英、奥、意合作对付俄国。在德国的推动下,1887年2月英意签订针对法国的《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奥匈、西班牙先后加入。《第一次地中海协定》英意约定两国维持地中海、亚得里亚海和黑海的现状; 英国支持意

大利的北非政策,意大利支持英国在埃及的政策; 但英国可以在意大利和法国冲突时不给予意大利援助。1887年12月,英奥签订针对俄国的《第二次地中海协定》,意大利随后参加。该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三国共同维持近东现状,保护黑海海峡,确认土耳其对保加利亚和小亚细亚的宗主权,共同抵制俄国势力在土耳其的扩展。该协定具有明显针对俄国的性质。

4. 莫洛托夫计划

【答案】莫洛托夫计划是指二战后苏联与东欧国家为加强相互间经济联系而签订的贸易协定。1947年美国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同年美国又提出了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为了反击美国的援助计划,苏联立即与东欧各国广泛的签订一系列贸易协定。7月11日,苏保贸易协定签字; 7月12日苏捷两国为期五年的贸易协定。苏负责向捷提供粮食,棉花,肉类和其他商品,捷则向苏供应机器和制成品; 7月13日,苏联又与匈

牙利在莫斯科签署贸易协定; 8月26日,苏联又与波兰签订贸易协定。西方把苏联同东欧国家之间的这些贸易协定统称为“莫洛托夫计划”。这些双边经济贸易协定把以前流向西欧或苏联以外的大宗贸易转向了东欧国家和苏联,初步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市场,促进了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恢复和发展。

5. 印度支那战争

【答案】印度支那战争是指1945年~1954年越南、老挝、柬埔寨人民反对法国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二战后,越、老、柬相继宣布独立,但法国企图在印度支那重建殖民统治,遂于1945年9月入侵越南,10月侵占柬埔寨,年底侵入老挝。三国人民奋起抵抗,从1945年12月开始,进行了长达8.9年的英勇抗战,1950年5月取得奠边府战役的胜利,改变了战争局势。同年7月21日法国被迫签订《日内瓦协议》,保证在尊重老柬越三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其内政的基础上,恢复印度支那和平。印度支那战争也是1975年结束的柬、越、老三国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美国为取代法国在印度支那的地位,从1955年起分别在南越,老挝扶植亲美政权和极右势力。1958年颠覆富马联合政府,1959年挑起老挝内战。1961年对越南发动“特种战争”。1964年破坏1962年关于老挝问题的日内瓦协议,再次策动颠覆民族联合政府,并开始轰炸老挝解放区。同年8月2日制造“北部湾事件”,借口轰炸越南北方。1965年起直接出兵南越,将“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1970年3月18日又趁西哈努克亲王出访,策动柬埔寨朗诺集团发动政变,接着直接出兵侵入。三国人民奋起反抗。柬埔寨人民于1975年6月攻下金边,解放全国; 越南人民迫使伪美政权于1973年1月签订《巴黎协定》,美军从越南撤军。1975年4月,西贡获解放,次年全国统一。老挝人民1973年2月迫使万象当局签订《万象协定》。1975年12月经过夺权斗争,建立了共和国。

6. 波黑内战

【答案】波黑内战是指塞尔维亚、波黑穆斯林和克罗地亚针对波黑独立问题引发的一场混战。波黑冲突源于波黑境内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和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

3个主要民族在波黑独立问题上的分歧。1992年,波黑穆斯林与克罗地亚进行全民公决,宣布波黑独立,进一步激化了同塞尔维亚的矛盾。同时,欧共体与美国先后宣布承认波黑独立,拉响“火药桶”引线。塞尔维亚立即宣布成立“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独立于波黑,但留在南联盟内,这一行动为波黑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不容,内战随即爆发。这场战争完全是一场混战,各方相持不下,内战遂成旷日持久之势,而且越打越残酷,并得到一些国家的援助。国际社会做出了巨大努力,试图扑灭这场战火,欧美也都主张在现有的边界内建立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联合国派出了维和部队,欧共体积极进行斡旋,但都无力控制波黑混乱局势,美国便取代欧共体成为主要调停者。在美国的干预和策划下,1995年11月21日,有关各方达成“波黑和平协议”(“代顿协议”),标志着波黑终于实现了“强制性”和平,巴尔干地区暂时恢复了平静。波黑内战是长期以来原南斯拉夫民族矛盾和波黑境内三个民族冲突的结果,也是欧洲二战后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和损失最为惨重的一场战争,有20万人丧生,270万人沦为难民。

7. 睦邻政策

【答案】睦邻政策是指20世纪30年代美国非军事干涉政策在拉丁美洲的特殊形式。30年代的大萧条与法西斯势力的兴起促使美国把睦邻政策提到日程上来。睦邻政策的制定和与苏联建交是美国为此而作出的对外政策调整。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美国和拉美国家的关系,但并没有表明美国真正放弃了帝国主义政策。其现实意义是在德意日法西斯势力伸向拉美时,为美国建立拉美集体安全奠定基础。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法西斯势力的威胁,罗斯福政府进行了寻求集体安全的努力,调整了对外政策。1934年6月12日,罗斯福签署了已得到国会批准的互惠贸易协定法。这一法案成为“睦邻政策”重要的经济内容。根据“睦邻政策”,美国也在政治上采取了一些措施。“睦邻政策”还体现在1933年12月3日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召开的第七届泛美会议上。这次会议是美国首次将睦邻政策的政治经济原则变成拉美国家所共同接受的原则。

8. 第二次中东战争

【答案】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是指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的军事行动。埃及的苏伊士运河扼亚欧非三洲交通的要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1869年运河开通后,英法垄断了运河公司96%的股份。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收回运河。英法采取经济和国际压力,均告失败。10月29日,数万以色列军在英法支持下入侵埃及西奈半岛。英法借口保护运河通航安全,于次日向埃及提出最后通碟,要求占领赛得港,伊斯梅利亚和苏伊士,遭埃及拒绝。31日,英法从海上,空中袭击埃及,随即入侵埃及领土。埃及军民奋起抗击,宣布同英法断交,停}卜运河通航。国际舆论强烈谴责英法侵略行径。11月2日,联合国做出有关各方立即停火的决议。11月4日派出紧急部队监督停火。11月6日,英法被迫宣布停火。11月22日宣布撤出埃及。1957年3月8日以色列军队撤出埃及西奈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