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Z0802欧美史之国际关系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睦邻政策

【答案】睦邻政策是指20世纪30年代美国非军事干涉政策在拉丁美洲的特殊形式。30年代的大萧条与法西斯势力的兴起促使美国把睦邻政策提到日程上来。睦邻政策的制定和与苏联建交是美国为此而作出的对外政策调整。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美国和拉美国家的关系,但并没有表明美国真正放弃了帝国主义政策。其现实意义是在德意日法西斯势力伸向拉美时,为美国建立拉美集体安全奠定基础。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法西斯势力的威胁,罗斯福政府进行了寻求集体安全的努力,调整了对外政策。1934年6月12日,罗斯福签署了已得到国会批准的互惠贸易协定法。这一法案成为“睦邻政策”重要的经济内容。根据“睦邻政策”,美国也在政治上采取了一些措施。“睦邻政策”还体现在1933年12月3日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召开的第七届泛美会议上。这次会议是美国首次将睦邻政策的政治经济原则变成拉美国家所共同接受的原则。

2. 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

【答案】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是指布什提出和主导实施的新形势下美国对苏的战略。1989年5月,美国总统布什在得克萨斯发表讲话,提出“超越遏制”新战略。超越遏制战略是遏制战略的继续和发展。它强调“谨慎、考验和渐变”,提醒人们注意由战后的“相互遏制逐渐变为同莫斯科合作的可能性”。超越遏制战略强调把苏联引入国际社会,使它在国际合作中发生演变。主要内容包括:把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作为主要战略目标; 采用非军事方式作为主要战略手段。这一战略强调,今后美国和北约组织对苏政策的主要重点将转向更多地同苏联的公开性和经济改革打交道。在对苏保持警惕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前国际形势的缓和,发挥美国的相对优势,抓住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所提供的历史机遇,运用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手段,特别是以经济援助为诱饵,用“和平演变”的方式,最终改变苏联制度的基础。“超越遏制”战略是鉴于国际格局发生新变化而做出的政策调整,其主旨是积极同苏联发展关系,加强美苏合作,促使苏联逐渐实现“自由化”,使其融合到国际社会中来。这一战略虽然并没有抛弃传统的军事和政治遏制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硬对抗”,但强调适应新形势,采取“更加灵活的现实主义”,突出政治、经济、外交等非军事手段的作用。“超越遏制”战略是“美国战后对苏政策的彻底改变”,标志着“美国外交政策将进行哲学思想的变革”。“超越遏制”引起了国际形势的更大变化,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推行这种战略的结果。

3. 斯特莱沙会议

【答案】斯特莱沙会议是指1935年4月11日,法国总理弗兰亭、英国首相麦克唐纳、意大

利首相墨索里尼,以及3国的外长或其他官员,为讨论维护凡尔赛体系,保障欧洲和平问题,在意大利北部的斯特莱沙城举行的会议。3天后,会议发表联合公报,一致对德国的违约行为表示遗憾,并声明要采取联合行动,反对“危及欧洲和平的单方面违反和约的行为”。这样,3国结成了抗衡德国的“斯特莱沙阵线”。但是,英意两国都表示不考虑实施制裁,这就使所谓的“共同的路线”只能局限于日头或纸面上的抗议,因而大大缩小了阵线的威慑力。因此,斯特莱沙会议不但默许德国的毁约活动,而且特别声明只反对危害“欧洲”的行动,是一次被深深打上绥靖烙印的不成功的和平努力。斯特莱沙会议后,英国继续在海军军备问题上同德国妥协,使英法之间的恶感进一步加深,使德意坚定不移地走上侵略之路。

4. “门罗宣言”

“门罗宣言”,又称“门罗主义”,是指对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向国会提交的由国务卿亚当斯拟定的国情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的统称。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大陆恢复了正统秩序,英国的海上霸权如日中天。19世纪初拉丁美洲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独立解放运动,衰落己久的西班牙殖民帝国迅速解体,欧洲列强趁机向美洲地区渗透扩张。面对沙皇俄国在北美地区的南下政策、欧洲神圣同盟1823年冬对拉丁美洲的武装干涉、英国向拉美渗透的逼人气势,“门罗主义”应运而生。

“门罗宣言”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原则:①“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 ②“不干涉”原则; ③“美洲体系”原则。尽管“门罗宣言”的三个基本原则客观上支持了拉美各国的独立,阻碍了英法俄等欧洲列强对拉美的野心,是年轻的、实力尚未强大的美国在外交上的一次胜利。但它实际上也等于宣布了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实力范围。“门罗宣言”成为美国对拉丁美洲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具有防御和进攻的双重性质。

【答案】

5. 东方战线

【答案】“东力一战线”是指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苏联在保卫“西部边界安全”的口号下,通过扩大西部疆域而建立起来防御德国侵略的战线。二战初期,苏联对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避兔过早卷入战争,为本国赢得宝贵的备战时间。东方战线的内容包括出兵波兰; 以军事手段解决芬兰问题; 加紧对波罗的海三国的控制; 占领比萨拉比业和北布科维纳以控制多瑙河的下游地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自身安全。东方战线对于后来延缓德军对苏联腹地的进攻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但是侵犯了一些小国的独立和主权,突出地反映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并使西方国家认为苏联是德国事实上的盟友。

6. 意土战争

【答案】意土战争是指1911年9月,意大利乘英、法、德三国为摩洛哥剑拔弩张、无暇顾他之机,发动的旨在吞并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合称利比亚)的战争。战争前,意大利通过一系列条约协调了与欧洲其他大国的关系,使土耳其陷于孤立状态之中。在意大利装备优良的部队面前,

土军土崩瓦解,迅速溃败。意军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后,兼并了黎波里和昔兰尼加,恢复其旧称利比亚。1912年,土耳其因巴尔干战争爆发,国内危机严重,急于结束战争。土意签订《洛桑条约》,土耳其承认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归属意大利。在这次战争中,意军首次使用了飞机,使传统战争的二维空间向三维扩展,战争的形式发生革命性变革。

7. 三国轴心

【答案】三国轴心是指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柏林—罗马—东京轴心。1933年英法《霍尔—赖伐尔协定》、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德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标志着罗马—柏林轴心形成。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反共产国际协定》、日德意关系调整标志着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在英、法、美的纵容下,德、意、日“轴心”同盟形成,法西斯武装力量一天天壮大,世界一步步走向战争的深渊。

8. 恐怖主义

【答案】恐怖主义是指恐怖主义行为者为了达到一定政治或社会目的,采用突发性暗杀、绑架、劫机、爆炸、网络攻击等暴力或破坏手段,或以暴力或破坏手段相威胁,来制造社会恐怖,从而实现其目的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总称。自20世纪中期国际恐怖主义滋生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蔓延,现己成为人类安全的最大威胁。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恐怖分子更多的采用高科技手段为其恐怖活动服务,恐怖器材和装备的高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电脑恐怖活动和利用生化武器的超级恐怖活动更加引人注目。2001年的“9·11”袭击震惊了全世界,标志着恐怖主义浪潮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上国家、民族、阶级、宗教间各种尖锐复杂矛盾的反映,是国际斗争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简答题

9. 谈谈你对西欧联盟的认识。

【答案】(1)西欧联盟成立于1955年5月6日,由布鲁塞尔条约组织扩大而成,是英、法、西德、意、荷、比和卢森堡七国组成的一个政治和军事联盟。

(2)1946年《布鲁塞尔条约》签订以后,法、比、荷、卢等国多次提出加速西欧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建议。英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拒绝这些建议,引起美国和西欧各国不满。英国对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的煤钢联营计划亦反应冷淡。美国决定支持西德与西欧其他四国实现经济一体化。布鲁塞尔条约组织五国决定撤销西方联盟总司令部,使英国失去“西欧防务一体化”的领导地位。但是,美国加紧武装西德,又引起法国的疑惧。英国利用法国担心两德过分强大而需要英国充当中介人的机会,推行“艾登计划”,即修改《布鲁塞尔条约》,吸收西德和意大利参加。

(3)1954年9月28日至10月3日,在伦敦召开外长会议,讨论加强和扩大《布鲁塞尔条约》及西德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问题。10月21到23日,继续在巴黎开会。10月25日,签订《巴黎协定》,其中关于西欧联盟的文件主要内容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