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华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同等学力加试)之国际关系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目录

2017年北华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同等学力加试)之国际关系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一) . .... 2

2017年北华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同等学力加试)之国际关系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二) . .. 10

2017年北华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同等学力加试)之国际关系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三) . .. 19

2017年北华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同等学力加试)之国际关系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四) . .. 28

2017年北华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同等学力加试)之国际关系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五) . .. 35

一、名词解释

1. 国际行为主体

【答案】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国际行为主体是国际政治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国际行为主体既包括国家行为主体,即当今国际社会中的主权国家,也包括大量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即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国际行为主体的特征包括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和政治经济实力、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

2. 美西战争

【答案】美西战争是指1898年打着支援民族解放旗帜的美国和为维护自己海外利益的西班牙所进行的战争。在美西战争中,西班牙战败,1898年12月10日签订《巴黎和约》,根据和约规定: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主权及所有权,古巴宣布独立,但实际上处于美国的军事控制之下; 西班牙将波多黎各岛和西属西印度各岛、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中的关岛割让给美国; 美国付出2000万美元后获得了菲律宾群岛。美西战争后,美国又吞并了夏威夷群岛。美西战争对美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美国从此全面加入到列强争霸世界的角逐之中。美西战争后,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大为提高,成为新兴的世界强国。

3. 大规模报复战略

【答案】大规模报复战略是指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推行的一种军事战略。1953年艾森豪威尔担任美国总统不久即着手制定“大规模报复战略”。1954年1月12日,国务卿杜勒斯发表演说,公开而详尽地对“大规模报复战略”进行阐述。宣称,美国目前的基本决定主要依靠一支庞大的报复力量,它能够用选择的武器对选择的地方马上进行报复。这一战略主张削减常规兵力,重点扩充导弹核力量和战略空军; 在外交上提出要执行比杜鲁门的遏制政策更有力、更主动的“解放”政策,即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出来。该战略建立在美国具有核垄断和核优势基础之上。随着核垄断地位的丧失和苏联核力量的迅速增长,美国自己也被置于核武器的威胁之下。60年代初,该战略为“灵活反应战略”所取代。

4. 国家行为主体

【答案】国家行为主体是指国际社会中独立的主权国家,以联合国组织的成员国为依据,国际社会目前已有192个主权国家。国家行为主体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国际行为主体,是决定国际政治事务的发展进程、构成国际关系的主导力量。国家行为主体与非国家行为主体共同构成国际行为主体。

5. 《再保险条约》

【答案】《再保险条约》是指1887年6月18日,德俄签订的条约。俾斯麦在对待俄国问题上,一方面拉拢俄国,防止法俄接近,另一方面则促使英、奥、意合作对付俄国。1887年三皇同盟条约期满,德国为博取沙皇好感,提议用德俄双边协定或条约代替三皇同盟条约。德俄条约是德国以牺牲别人利益来迎合俄国,换取俄国在德法冲突中保持中立。如果俄国真要占领黑海海峡或君士坦丁堡,必将遭到英、奥两国反对,因而该条约有德国开给俄国空头支票之嫌。由于1879年德奥同盟保证了奥匈在德法战争中保持中立,而该条约又保证了俄国的中立,德国获取了双保险,所以,这个条约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再保险条约》。

6. “大棒政策”

【答案】“大棒政策”是指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又称老罗斯福,1901~1909年在任)为了排斥其他各强国对拉美的染指,达到独霸美洲的目的提出的政策。他在多次演讲中提到干涉拉美各国内政的“大棒政策”的依据,对“门罗主义”做了新的发挥和解释。“大棒政策”的实质是美国依仗其日益增强的军事经济实力,向拉美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老罗斯福对“门罗主义”的引申再后来被称为“老罗斯福主义”。“大棒政策”提出后,美国开始把它付诸实践:古巴、巴拿马、多米尼亚,美加关于阿拉斯加边界问题的讨论、1905年法德之间的摩洛哥纠纷。

7. 万隆会议

【答案】万隆会议,是指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由于在万隆召开,所以也称万隆会议。会议是由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和印度5国发起,由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是取得独立的亚非国家首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召开的一次大规模国际会议,反映了战后亚非形势所发生的根本变化,也反映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主宰亚非人民命运的漫长历史走向结束。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殖民主义斗争及世界和平。在与会国的努力下,挫败了帝国主义妄图破坏会议的阴谋,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公报宣布殖民主义是一种应当予以根除的祸害,并倡议以《万隆会议十项原则》作为国家间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基础。会议上所体现的团结反帝与和平友好精神,通称为“万降精神”,它有力的鼓舞和推动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并为亚非国家和平共处、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指明了方向。

8. 印巴克什米尔争端

【答案】印巴克什米尔争端是指二战后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围绕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发生的争端。克什米尔原属印度的一个土邦,包括查谟和克什米尔两部分,因该区地处南亚次大陆北部山区,战略地位极为重要。1947年关于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规定克什米尔可以自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者保持独立。克什米尔帮绝大多数居民是穆斯林,倾向于巴基斯坦,

而当时克什米尔邦土王是印度教徒,倾向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得到解决,日后不断引起争端。印巴两国多次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发生冲突,并导致三次印巴战争(1947,1965,1971)。第一次印巴战争中,联合国印巴委员会先后通过关于克什米尔停火和公民投票的决议,印巴双方均表示接受。1949年7月双方正式停火后,印度占领克什米尔月3/5的土地,拥有3/4人口,其余归巴基斯坦领有。1953年两国总理曾发表联合公报宣布,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最实际方法是举行公正无私的公民投票”。但后来印度反对举行公民投票。克什米尔争端是历史遗留问题,也是阻碍印巴两国关系正常化的主要症结之一。印巴两国战后就克什米尔问题曾多次举行会谈,一直毫无结果。至今该争端仍为南亚次大陆局势不稳的重要根源。

二、简答题

9. 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答案】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十月战争,是埃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游击队奋起反对以色列侵略的战争。

(1)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原因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美苏一方面加紧对中东地区的渗透和扩张,另一方面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都不急于打破阿以不战不和的局面。在“六五”战争中遭受惨重损失的埃及对此日益不满。1970年。萨达特出任埃及总统后,公开宣布1971年为中东问题“决定性的一年”,决心在这一年里打破僵局,实现中东问题的公正合理解决。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使得埃及更加不满,尤其是1972年5月苏美在举行首脑会谈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主张在中东实现军事缓和,表明了它们继续维持中东僵局的真实意愿,埃及难以容忍,于是做出了与苏联绝交的一系列决定。并同时与叙利亚和约旦的军方领导人密切联合进行了精心准备和周密部署。

(2)第四次中东战争的过程

1973年10月6日,埃及部队向以色列全线进攻。叙利亚军队同时出击。巴勒斯坦游击队则在后方打击以色列军队。阿尔及利亚、约旦等九个国家也派兵参战。这次战争得到全世界各地人民的同情和支持,阿拉伯产油国宣布对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实行石油禁运,一些非洲国家派兵与埃、叙军民并肩战斗,犯个发展中国家和以色列断绝了外交关系,以色列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受到沉重打击。但在美国的支持下,以军最终夺回了战场主动权,隔断了运河两岸的埃及军队,直接威胁到埃及首都开罗。此时,美苏为维持中东地区的均势开始积极策划停火。

21日,美苏联合向安理会提出“关于中东战争就地停火”的议案。22日,安理会在此基础上通过338号决议。该决议未提及阿拉伯被占领土和巴勒斯坦问题,只是简单要求交战各方在12小时内停止战斗。埃以在当天先后接受了停火决议,但以色列继续其军事行动。10月23日,安理会通过了美苏提出的监督中东停火议案,形成339号决议,规定第二次停火于次日生效。但美苏对监督停火问题针锋相对。最终安理会通过了妥协方案,决定组成不包括常任理事国军队的“联合国紧急部队”,负责监督停火。第四次中东战争宣告结束。

(3)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影响第四次中东战争交战双方都遭受了巨大损失,其中埃及、叙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