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近代国际关系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1959年美苏戴维营和谈
【答案】1959年美苏戴维营和谈是指1959年9月15~28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举行了三天会谈,并发表了会谈公报。赫鲁晓夫在戴维营会谈中同艾森豪威尔就德国、柏林、裁军、美苏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讨论。这是赫鲁晓夫上台以后,苏美两国首脑的第一次会晤。苏联此后大肆宣扬“戴维营精神”,鼓吹苏美两国领导人坐在一起人类历史就进入了“新的转折点”。戴维营会谈刚刚结束,赫鲁晓夫就来到北京劝说中国“不要用武力去试探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性”。但会后仅七个月,就发生美国飞机入侵苏联的事件。苏联宣布取消对艾森豪威尔访苏的邀请,苏美关系趋于紧张,两国展开了新的争夺。
2. 超越遏制战略
【答案】“超越遏制”战略是指1989年乔治。布什入主白宫后,提出的越出遏制阶段进而为90年代制定的新政策。其基本内容包括:①要求苏联调整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朝着开放的社会演进,回到世界秩序中来; ②要求苏联保证支持东欧和中欧各国自决,拆除铁幕和推倒柏林墙,建立一个开放、统一和自由的欧洲; ③要继续坚持以实力求和平的基本方针,坚持威慑战略和联盟战略,以保持在经济、外交和军事上的强大,以此作为推行超越遏制战略的基础。超越遏制战略是遏制战略的继续和发展,二者的最终目的并没有什么不同。但超越遏制的日标要比简单地遏制共产主义大得多,它不仅要在“铁幕”外面遏制苏联,而且要把斗争推进到“铁幕”里面去。“超越遏制”并不是要放弃遏制,而是要在继续保持军事遏制的同时,对苏联发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攻势。
3. 苏联解体
【答案】苏联解体是指1991年存在77年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分裂为多个主权国家,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的历史事件。1991年“8·19”事件后,苏联急剧走向崩溃与解体。1991年12月7~8日,俄罗斯会同乌克兰、白俄罗斯签署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的主体和地缘政治现实正在停止自己的存在”。自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独立开始,到1991年12月16日,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除俄罗斯外都先后宣布了独立。12月21日,俄罗斯、乌克兰等8国领导人在排除戈尔巴乔夫的情况下会晤于阿拉木图,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会议还通知戈尔巴乔夫:“苏联已停止存在,苏联总统设置同时取消。”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当晚7时38分,克里姆林宫的苏联国旗降下。次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召开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解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消失。
4. 东方战线
【答案】“东力一战线”是指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苏联在保卫“西部边界安全”的口号下,通过扩大西部疆域而建立起来防御德国侵略的战线。二战初期,苏联对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避兔过早卷入战争,为本国赢得宝贵的备战时间。东方战线的内容包括出兵波兰; 以军事手段解决芬兰问题; 加紧对波罗的海三国的控制; 占领比萨拉比业和北布科维纳以控制多瑙河的下游地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自身安全。东方战线对于后来延缓德军对苏联腹地的进攻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但是侵犯了一些小国的独立和主权,突出地反映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并使西方国家认为苏联是德国事实上的盟友。
5. 莫洛托夫计划
【答案】莫洛托夫计划是指二战后苏联与东欧国家为加强相互间经济联系而签订的贸易协定。1947年美国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同年美国又提出了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为了反击美国的援助计划,苏联立即与东欧各国广泛的签订一系列贸易协定。7月11日,苏保贸易协定签字; 7月12日苏捷两国为期五年的贸易协定。苏负责向捷提供粮食,棉花,肉类和其他商品,捷则向苏供应机器和制成品; 7月13日,苏联又与匈
牙利在莫斯科签署贸易协定; 8月26日,苏联又与波兰签订贸易协定。西方把苏联同东欧国家之间的这些贸易协定统称为“莫洛托夫计划”。这些双边经济贸易协定把以前流向西欧或苏联以外的大宗贸易转向了东欧国家和苏联,初步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市场,促进了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恢复和发展。
6. 印巴分立
【答案】印巴分立是指原英属印度境内形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印度人民争取独立斗争蓬勃发展的形势下,英国殖民者变换策略,决定对印度分而治之,并于1947年6月公布了《蒙巴顿方案》,主张根据居民宗教信仰,将英属印度分为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而王公土邦享有独立地位或自行决定加入任何一个自治领。此方案为主要政党— —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所接受。7月英国国会通过《印度独立法》。8月14~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各自实现独立,成为两个自治领。1950年和1956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宣布为独立共和国,但仍为英联邦成员国。1972年1月,巴基斯坦宣布退出英联邦。印巴独立是英属印度人民长期坚持反殖斗争的结果,是印巴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英帝国主义的“分而治之”政策也为日后的印巴关系埋下了隐患。
7. 睦邻政策
【答案】睦邻政策是指20世纪30年代美国非军事干涉政策在拉丁美洲的特殊形式。30年代的大萧条与法西斯势力的兴起促使美国把睦邻政策提到日程上来。睦邻政策的制定和与苏联建交是美国为此而作出的对外政策调整。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美国和拉美国家的关系,但并没有表明美国真正放弃了帝国主义政策。其现实意义是在德意日法西斯势力伸向拉美时,为美国建立拉
美集体安全奠定基础。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法西斯势力的威胁,罗斯福政府进行了寻求集体安全的努力,调整了对外政策。1934年6月12日,罗斯福签署了已得到国会批准的互惠贸易协定法。这一法案成为“睦邻政策”重要的经济内容。根据“睦邻政策”,美国也在政治上采取了一些措施。“睦邻政策”还体现在1933年12月3日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召开的第七届泛美会议上。这次会议是美国首次将睦邻政策的政治经济原则变成拉美国家所共同接受的原则。
8.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答案】《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是指旨在促进全面防止核武器扩散与促进核裁军进程,从而增进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条约,是限制核试验方式或爆炸威力,直至全面禁止核试验,是限制核武器发展、促进核裁军和核不扩散的重要措施,是一项由全而禁止条约组织领导的、旨在促进全面防止核武器扩散与促进核栽军进程,从而增进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条约。1994年1月,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正式开始谈判《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1996年8月22日,谈判结束。9月10日,第50届联大续会以158票赞成、3票反对(印度、小丹和利比业)、5票弃权(古巴、黎巴嫩、叙利亚、坦桑尼亚和毛里求斯)的压倒多数票通过决议,正式认可《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文本。9月24日,《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放供签署。《条约》由序言、17项条款、两个附件和1个议定书组成。《条约》的宗旨和日标是:全面禁止核武器试验爆炸及其他任何核爆炸,有效促进全面防止核武器扩散及核裁军进程,从而增进国际和平与安全。1999年10月,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首届促进《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生效大会。2001年11月,第二届《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生效大会在纽约举行。2003年9月,第三届促进《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生效大会在维也纳举行。中国自始至终参加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谈判,并在东道国美国之后,于当日第二个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同时发表了中国政府声明,重申了中国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并为早日实现这一目标继续努力奋斗的原则立场。
二、简答题
9. 简要分析东德西德统一的背景及其历程。
【答案】(1)两德统一的背景
①二战后,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个国家。1955年又分别加入华沙条约组织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两德长期相互对峙。
②进入70年代,双方敌视、对峙态度有所缓和。1972年5月26日,双方政府在柏林签署第一个国家间条约,即关于运输和交通的总协定。1972年12月21日,双方签署《两国关系基础条约》,确定东、西德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相互之间的正常的睦邻关系,“互设常驻代表机构”等。1973年9月18日,东、西德同时加入联合国。
③进入80年代,随着世界及欧洲局势的发展变化,两个德国的关系也发生了演变。1988年9月14日,东、西德再次达成包括过境、扩建高速公路等协议,进一步发展相互交通往来。1989年11月9日,民德宣布开放柏林墙和两国边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