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916中国地理[专业硕士]之人文地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地缘政治学
【答案】地缘政治学又称“地理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中的重要流派。基本观点是全球或地区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受地理条件的影响甚至制约。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势,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地缘政治学”源于19世纪后期。20世纪以来,由于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地缘政治理论。
2. 旅游业
【答案】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务要有二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他们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旅游业从业务种类划分看,主要有3种类型:①组织国内旅客在本国进行旅行游览活动。②组织国内旅客到国外进行旅行游览活动。③接待或招徕外国人到自己国家进行旅行游览活动。
3. 人地关系或然论
【答案】人地关系或然论是法国的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提出了一种人地关系论,也称之为可能论或或然论。该观点不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他认为地理学的任务是阐述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提供一定范围的可能性,而人类在创造居住地时,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
4. 森普尔
【答案】美国地理学家,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她致力于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体质、思想文化、经济发展与国家历史的影响,强调自然地理条件的决定性作用。著有《美国历史及其地理条件》、《地理环境的影响》、《地中海地区地理及其与历史的关系》。
5. 断裂点原理
【答案】断裂点理论是关于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一种理论,由康维斯于1949年对赖利的“零售引力规律”加以发展而得。该学说认为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距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6. 旅游目的地
【答案】旅游目的地是吸引旅游者在此作短暂停留、参观游览的地方。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旅游方式和旅游目的地的管理重点,所以旅游目的地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人们对旅游目的地概念的认识与旅游需求的内容有关,旅游需求的变化导致对目的地内涵与外延认识的不断调整,目的地的管理重点和营销重点也随之发生变化。
7. 资源问题
【答案】资源问题是指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量开采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而产生的影响资源质量的一系列问题。同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一样,资源问题说到底也是发展问题。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以及生态危机等一系列的世界性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
8. 可能论
【答案】可能论也称或然论,它小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该思想是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于20世纪初提出的。他认为,在人地关系中,人是积极的力量,不能用环境控制来解释一切人生事实; 一定的自然条件为人类的居住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则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生活方式则是决定某一特定的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
9. 首位城市
【答案】首位城市是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范围内(如全国、省区等)或相对完整的城市体系中,处于首位的即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通常指处于城市体系顶层(或第一级)的城市。在一个城市体系中,首位城市只有一个,首位级城市可能有数个。
10.郊区化
【答案】郊区化是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产物,是指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1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答案】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地关系系统,是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人地系统是由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两个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机制。在这个巨系统中,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两个子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相结合,就形成了人地系统发展变化的机制。
12.麦金德
【答案】麦金德,英国地理学家与地缘政治家。认为地理学是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提出陆心说,首次以全球战略观念分析世界政治力量。对英国大学地理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著有《历史的地理枢纽》、《不列颠与不列颠的海洋》和《民主的理想和现实》等
二、简答题
13.简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答案】(1)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的发展
①初期发展阶段
从1952年到1960年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与经济大发展,城市和建制镇获得快速发展。 ②1961~1977年
由于经济困难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经济情况处于下降、缓慢发展和停滞阶段,对城市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城市数不增反减。
③1978~1998年
改革开放使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城市发展速度也是空前的。
(3)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特点
①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密切相关,特别是与农业生产关系较大。其中1961~1977年是我国农业生产处于下降、恢复、缓慢增长阶段,城市化进程为下降和缓慢发展阶段。
②从城市人口增长情况看,非农业人口在三个阶段都在增加。
③我国城市化道路与国家政策关系密切。例如,我国长期限制大城市发展,虽然大城市数目增加了,但是在城市人口总数中的比重变化不大,在小城市方面,由于政策上的支持,数目增加很快。
④内地与边疆地区城市有所发展。我国注意国家安全,工业转向内地,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前期,重点发展“三线地区”,因而使内地与边疆地区城市有所发展。
⑤沿海地区与边境口岸城市随对外开放而获得新的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对外经济往来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新的城市,也使原来的城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3)当代中国的城市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市化发展更快,目前己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当代中国的城市化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①有计划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与其他国家盲目无限制地发展城市不同,中国的城市化是有步骤逐渐发展的,且速度在加快。
②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自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长期被掩盖起来的剩余劳动力问题逐渐显现。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在农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消化吸收剩余劳动力。另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