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916中国地理[专业硕士]之人文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现代农业

【答案】现代农业是指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其基本特征是: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如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

2. 森普尔

【答案】美国地理学家,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她致力于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体质、思想文化、经济发展与国家历史的影响,强调自然地理条件的决定性作用。著有《美国历史及其地理条件》、《地理环境的影响》、《地中海地区地理及其与历史的关系》。

3. 李特尔

【答案】李特尔,德国地理学家,近代地理学创建人之一。最早阐述了人地关系和地理学的综合性、统一性,奠定了人文地理学的基础。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人是整个地理研究的核心和顶点。创用“地学”一词。主张地理学和历史学结合。坚持目的论的哲学观点,认为上帝是建造地球的主宰。著有《欧洲地理》、《地学通论》等。

4. 第三产业

【答案】第三产业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等。它是随着第二产业的制造业而发展起来的,是为了满足生产活动的持续进行。

5. 迁移农业

【答案】迁移农业是指一种古老的比较原始的农业生产力一式。这种耕作方式没有固定的农田,农民先把地上的树木全部砍倒,对一些大树有时先割去一圈树皮,让它枯死,然后再砍倒。已经枯死或风干的树木被火焚烧后,农民就在林中清出一片土地,用掘土的棍或锄,挖出一个个小坑,投入几粒种子,再用土埋上,靠自然肥力获得粮食。当这片土地的肥力减退时,就放弃它,再去开发一片,所以称为迁移农业。现在只在热带地区还保留这种农业类型,其主要地区包括:

(1)南美洲的亚马孙地区

(2)非洲中部的刚果地区

(3)亚洲的新几内亚岛、东南亚一些雨林地区。

6.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答案】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地关系系统,是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人地系统是由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两个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机制。在这个巨系统中,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两个子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相结合,就形成了人地系统发展变化的机制。

7. 地理物象

【答案】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是人们对周围的地理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和了解而得到的具体形象,与客观地理环境并不完全一致,并不是人们对地理环境的“照相”,而是通过稳定性思维而形成的。

8. 绝对成本学说

【答案】绝对成本学说是依照绝对成本进行分工的学说,绝对成本学说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①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②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 ③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

9. 断裂点理论

【答案】断裂点理论是关于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一种理论。由康维斯对赖利的“零售引力规律,,加以发展而得。该学说认为,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距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10.人文地理学

【答案】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其研究特点既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等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特征,又有以人文现象作为研究主体的特征; 研究对象上注重地域分布特征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在研究方法上既采用地理学中传统的方法和现代方法,也引进大量的社会科学方法。

11.第四产业

【答案】第四产业是指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卫星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通讯产业,即以计算机和通讯设各行业为主体的IT 业。第四产业技术新,知识、智力、科学技术密集,行业多,领域宽,涉及面广,社会服务性和相关性强。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产品形态、劳动形式均不

同,主要反应人类的脑力劳动,生产无形的信息产品,具有很高的附加价值。

12.维布雷宁消费型

【答案】维布雷宁消费型,维氏认为,人类是一种社会的动物,其需求和购买行为通常要受到社会文化和亚文化的影响,并遵从他所处的相关群体、社会阶层和家庭等特定的行为规范。维布雷宁模式立足于社会文化环境,探讨了外部环境对消费者的影响,以及消费者购买行为对外部环境的能动反应。

二、简答题

13.拉文斯坦人口迁移规律理论的概要。

【答案】美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坦被公认为人口迁移研究的先驱。他通过分析英国等欧洲国家19世纪后期的人口迁移趋势,提出了七条迁移法则。

(1)拉文斯坦人口迁移规律理论

拉文斯坦推论指出,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即迁移的距离越长,移民的人数就越少。

①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大都

市的人口增长主要是人口迁移(即人口机械增长)的结果,相对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不大重要。

②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移民有从乡村到集镇,从集镇到小城市,从小城市向大城市的迁移倾向。即“工商业中心(城市)吸引周围乡镇的居民迁入,因此而留下的空缺则由更远处乡村居民所填补,如此反复逐步影响到遥远的村落”。

③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从源地向目的地的任何迁移都会有一个从目的地“返回”源地的补偿流。

④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

⑤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

⑥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家带眷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

⑦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

(2)拉文斯坦人口迁移规律理论的影响拉氏的迁移法则提出以后,众多学者,如地理学家、人口统计学家、社会学家以实证研究支持了这些法则。此后,许多学者进一步发展了拉氏的人日迁移法则,如斯托福提出的“干预机会”理论。按照其理论,迁移一定距离的移民数,与目的地的机会数量成正比,与沿途的“干预机会”成反比。其实际意义是当附近有机遇时,人们对一个遥远目的地各种长处的感知就会变化,即当近处有机会存在时,远处目标的吸引力就减弱。

14.什么是人口爆炸? 人口爆炸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答案】(1)人口爆炸

人口爆炸是用来描述20世纪出现的世界人口急剧增长情况,反映近100多年来世界人口猛增的现象。地球上从生物诞生到人类出现,是弹指一挥间的事。但是,人类的发展使地球承受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