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三军医大学应用心理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工作记忆?请分析工作记忆各成分的功能。
【答案】(1)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既有从感觉记忆转换来的,又有从长时间记忆中提取出来的。处于工作状态的短时记忆,或者在完成当前任务时起作用的短时记忆叫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指信息加工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暂时存储和加工的、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
Baddeley 和Hitch 在模拟短时记忆障碍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工作记忆的三系统(2)1974年,
概念。用“工作记忆”(workingmemory , WM )替代原来的“短时记忆”(short-termmemory )概念。工作记忆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和储存的能量有限的记忆系统,在许多复杂的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3)工作记忆分为三个子系统:
语音环路:主要用于记住词的顺序,保持信息;
视觉空间模板:主要用于加工视觉和空间信息;
情境缓冲器:用来整合视觉、空间和言语信息;
中央执行器:类似于注意的中枢系统。主要用于分配注意资源,控制加工过程,这是工作记忆的关键成分。
2. 什么是注意? 举例说明注意的品质。
【答案】(1)注意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他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
(2)注意的品质举例:
①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例如,外科医生在连续几小时的手术中聚精会神地工作。
②注意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例如,在0.1秒的时间内,成人一般能把握4〜6个不相联系的外文字母,以及4〜5个没有联系的汉字。
③注意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例如,在学校课程安排上,如果先上语文课,再上数学课,学生就应根据教学需要,把注意主动及时地
从一门课转移到另一门课。
④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例如,教师需要一边讲课,一边注意学生的课堂反应。
3. 在一项典型的儿童前瞻性记忆实验中,先向儿童介绍一个叫嘟嘟的鼹鼠玩偶,并告诉儿童,鼹鼠嘟嘟有很多图片,但它在白天看不到东西,请帮它把这些图片的名字读出来,但是嘟嘟很害怕动物(如牛、羊、猪等), 如果发现了动物的图片,就把它们藏起来,请根据实验任务的描述,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该实验中前瞻性记忆的任务是什么?衡量的指标是什么?
(2)该实验属于哪种类型的前瞻记忆实验?
【答案】(1)该实验中前瞻性记忆的任务是让儿童将动物图片藏起来。衡量指标是选择图片的准确率。
(2)此实验属于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类型。
4. 简述人类对死亡态度的历史演变及个体对死亡的认知发展。
【答案】人类对死亡态度的历史演变及个体对死亡的认知发展过程如下
(1)人类对死亡的认识或态度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演变。菲利普. 艾里斯根据从中世纪到20世纪有关文献的研究,概括出西方社会人们对死亡态度的三个阶段的三种主要的历史性观点:
,认为生者与死者是一种共存或统一的关系; ①中世纪初期(5〜12世纪)
,认为生者与死者是一种渐渐分离的过程; ②中世纪晚期至近代(12〜19世纪)
③当代(20世纪). 把生者与死者分离开。
(2)个体对死亡的认知发展
个体对死亡的认知或死亡观的形成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始于儿童期,但直到成年晚期仍未能完全解决。对死亡的最早关心始于学步儿童,他们很可能认为一个人也许会在某一时刻死亡,但会在另一时刻“活过来”。
①诺奇的研究认为,3〜5岁儿童并不知道死亡是一个常见的、人生最后的一个阶段,他们以为这只是在另一个环境下存在的继续。5〜9岁儿童把死亡看成是鬼怪把人带走了。到9〜10岁,儿童才认识到死亡是人生最终的结束。米勒(1973)在美国重复了诺奇在匈牙利的上述研究,得到了相似的结论。
②沃尔的研究发现,儿童早在3岁时便有对死亡的恐惧。
③1973年库奇尔指出,一般来说,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把死亡看做生命的继续,像睡眠、挨饿一样,只不过换了一个环境;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早期的孩子(6〜9岁:)往往把死亡看做生命的结束,但又是可以再生的;具体运算阶段后期的儿童才把死亡作为确定的事实接受下来。
④1959年卡斯顿鲍姆的调查指出,大多数青少年能在思想上把死亡同自己目前的存在区别开来,但也有约15%的青少年(往往宗教信仰较浓厚)试图用与现实相距很远的目标和体验来设想自己的生命。
5. 简述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各个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
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教育是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部分。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下:
(1)遗传
遗传是人格发展的生物前提,遗传对人格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②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③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2)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
①教养方式对人格的影响。研宄表明,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下,孩子能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
②家庭氛围的影响。和睦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在事业和生活上相互支持的家庭气氛,对人格的形成有积极影响;相反,父母间的争吵、隔阂猜疑甚至关系破裂,都会对人格造成负面影响。
③家庭结构。不同的家庭结构对人格的形成有不同的影响。
④出生顺序。阿德勒特别强调出生顺序对儿童性格的影响,出生顺序对人格的影响是由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其他变化因素共同决定的。
⑤独生子女。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不同的结果,由于独生子女的特点,可能独生子女可能在独立性和人际交往上比非独立性子女稍差。
,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质。 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
(3)童年期经验
人格形成与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可能磨练出孩子坚强的性格。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4)学校教育
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教师、学生、同学、班集体等都是学校教育的元素。
①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
②学校是同龄群体会聚的场所,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