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北大学文学院803新闻传播业务之新闻评论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在电视评论中,运用画面应注意哪些基本原则?
【答案】在电视评论中,运用画面应注意以下基本原则:
(1)摆正画面在电视评论中的位置,让画面为展示事实和佐证论点服务,并以此为前提拍摄、剪辑和运用画面,使其成为电视评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2)恰当处理u 面与解说、论述性语言的关系,避免生硬的声u 对位和过分的声u 分离。
(3)在使用画面的过程中,应根据评论内容的需要调动各种画面形式,灵活运用各种画面的表现技巧和编排手段,使画面语言更为丰富,以增强其特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 从建国以后到“文革”以前,我国报纸新闻评论的发展大约可分为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答案】从建国以后到“文革”以前,我国报纸新闻评论的发展大约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全面恢复和开始建设时期(1949-1957年),第二阶段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1957-1966年)。
(1)全面恢复和开始建设时期(1949-1957年)
①全国解放之后,党和政府在许多决议、文件中一再指示报纸要加强评论工作,搞好言论宣传。
②党和政府在召开报纸工作会议时,对加强评论工作也多次做明确的指示。改进和加强评论工作,成为每一次改进报纸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2)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1957-1966年)
①1958年在报纸“大跃进”中,评论工作出现不少“左”的偏差,提出一些脱离实际的口号,说了很多直接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话,在政治问题上常常混淆敌我两类矛盾,背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造成严重误导,教训深刻。但当时群众性的评论队伍有所加强,不少地方的党委组成言论写作小组,使报纸评论数量有很大增长,也出现一些具有理论色彩、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好评论。
②1960年以后,各报在总结报纸工作的过程中,又进一步梳理评论工作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但就根本而言,并没有真正摆脱自1957年业己开始的“左”的影响。
3. 文前按语、文中按语及编后各有什么特点?
【答案】文前按语、文中按语及编后为按语的三种表现形式,其各自特点如下:(1)文前按语,又称题下按语,在广播、电视中称为编前话。其基本特点包括以下方面:①行文提纲掣领,文
字简明扼要,不必复述所依附的报道或文稿的内容,只需直接提出编者的看法和观点; ②以编者身份发言,通常情况下不署名,也不拟制标题; ③应用:依托报道配写一篇文前按语。(2)文中按语,又称文间按语,是报刊上独有的按语形式。其基本特点包括以下方面:①与所依附的报道既相互配合,又相互融合,编者可以直接评价、分析文中的内容和提法,议论的针对性很②有感即发、有疑即注、有错即批,随时评点,使用方便,运用灵活,有助避免传播中的副作用; ③文字简练、鲜明泼辣,与上下文衔接自然,便于阅读,易于理解,适合读者的认识规律和接受与理解。(3)编后,又称编余、编后小议、编辑后记等,在广播电视中称为编后话。其基本特点包括以下方面:①编后在发表形式上与前两种按语不同,它位于新闻报道或文稿之后,结构更为完善,可以有标题,也可以署名;
②编后在写作要求上与前两种按语有所不同,写法上更接近随感短评,需要必要的分析议论,也可以抒情、联想和借题发挥;
③编后在功能上与前两种按语的侧重点不同:文前按语冠于文首,大多起强调、提示的作用; 文中按语穿插于字里行间,大多起注释、点拨的作用; 编后置于文末,大多起引申、生发的作用;
④编后在运用上比前两种按语灵活多样,不仅可以配合新闻报道或文稿,图片、图表、漫画等也可以配写编后。
4. 简述梁启超关于“时务文体”特点的淦释。
【答案】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最著名的报纸为梁启超任主笔的《时务报》,创办于19世纪90年代的上海。此时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己经发动并迅速推向高潮。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主将之一,其报刊政论感情奔放,笔端酣畅。他写过数百篇评论时事和介绍西学的文章,形成别具一格的“时务文体”。这种新颖的报刊论说文体,引起文坛的重视。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曾对这种文体的特点作过概述:
(1)“纵笔所至,略不捡束”,即信笔写来,不拘一格,既冲破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的古奥矜炼的局限,又兼收散文、骄文之所长,意至笔随,洒脱奔放。
(2)“平易畅达,时杂以但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即文字流畅,词汇新颖可读,使用新鲜的俗语和外来语词。
(3)“笔锋常带感情”,即感情充沛,饱含激情,文气跌宕,富有感召力和鼓动性。
5. 什么叫杂文? 它与新闻评论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答案】(1)杂文的含义
杂文是文学体裁之一,是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有着兴利除弊、激浊扬清战斗功能的文艺性政论。以短小、锋利、隽永为特点,是一种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战斗文体。
(2)杂文与新闻评论比较
①杂文与新闻评论的相同点
a. 都取材于现实生活,都有扶正祛邪的战斗功能;
b. 都属于议论文,都要对现实生活的种种现象作出科学分析,并阐明自己的观点;
c. 它们都需要诉诸逻辑的理性思考,要注意调动逻辑的力量。
②杂文与新闻评论的不同点
a. 杂文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
b. 杂文要有鲜明的政治见解,但它阐述政治观点的形式,又要有文艺的色彩和诗的语言。倘一篇杂文没有文学因素,缺乏一种独特的“味道”,就不成其为杂文;
c. 假物以彰之,寄物以托之,好的杂文应该含蓄而典雅,有独特的创意和风格。杂而有文,是杂文与一般政论的区别所在。
6. 简述“社论时评化”的意义。
【答案】“社论时评化”的意义包括:
(1)它使社论的题材更为丰富,更有新闻性; 使社沦这样一种多年来己经濒临僵化的报纸文体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2)它使社论的刊发频率更高,符合每天发表社论这样一个全世界报纸遵循的普遍规范。
(3)它使长期以来社论在党报体制之内的崇高地位有所下降。
因为社论每天都对具体的新闻事件作出判断。社论发生错误的可能性无疑大大增加。这一方面固然使社论的权威性与指导性受到了动摇,但另一方面,也为人民群众批评社论,与报纸平等交流提供了空间。
(4)它使得社论有可能脱离千报一题、抽象层面的议论,而更多地触及地方的社会生活。
7. 社论的地位与作用怎样?
【答案】(1)社论是新闻媒体的主要言论形式,也是一种最重要的言论形式。它是媒体的灵魂,它代表一家报纸发言,及时地给党和政府、给整个社会提供信息和意见,体现媒体所代表的方向,体现媒体的基本政治倾向和立场。判断一家媒体的立场和观点,主要看它在重大问题上发表社论所表明的观点。新闻媒体的阶级性和党派性,也往往是通过社论得到最直接、最鲜明的反映。
(2)邓拓曾说:“一个报纸有没有社论,是不是经常有社论,广大读者对社论阅读的情况怎样,这些都是重要的政治问题。我们有理由认为:社论是表明报纸的政治面目的旗帜,报纸必须有了社论才具有完全的政治价值。”
(3)重视社论工作,自觉运用社论来分析形势,指明方向,提出任务,交代政策,是党的报刊史上的优良传统。党和国家的不少领导人都亲自为报纸撰写过社论。中共中央历次关于加强报纸工作的指示和决定中,都强调社论工作的重要性。在读者的心目中,社论似乎主要不是为论述新闻之外的思想观点,而是为表明新闻事件的特殊重要性。社论引导舆论、指导实践,具有较强的政策性,有的党报社论实际上已成为党的重要文献。
8. 加强政治素养最根本的要解决哪方面的问题?
【答案】(1)加强政治素养要求评论工作者要有正确的立场、坚定的信念,潜心钻研党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