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61新闻传播业务之当代新闻评论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群众参与式评论
【答案】群众参与式评论是指报纸邀请社会各界群众代表人物,在深入基层的编辑的协助下,撰写富有理论思考的群众系列评论。这种群众系列评论,不只是运用评论引导舆论方式上的创新,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新闻工作走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扬光大。同时,也体现了人民群众既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又是形成正确舆论的主体。
2. 经济评论
【答案】经济评论是指关于经济生活和经济工作方面的评论或议论。经济评论主要是随着经济工作的发展,把握其脉搏,针对经济工作中客观存在的矛盾提出问题。通过发表评论,及时、正确地宣传先进典型与路线、方针、政策,促使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得以尽快解决,推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3. 调查性评论
【答案】调查性评论是指所评论的对象并不来自媒体已有的报道,而是作者在深入调查之后,根据调查所得的内容,边公布调查的结果边进行评论。调查性评论,是基于调查研究后进行的评论,其最为根本的要求便在于作者应当身体力行进行社会问题发现,再运用扎实的理论知识,阐述有益的主张和进步的见识。
4. 微型评论
【答案】微型评论即新闻性的署名小言论,是新闻改革中从评论体裁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新文体,一般都发表在要闻版的小言论专栏上(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也辟有类似专栏)。这种评论往往以新闻为由,因事抒感,就实论虚,言之有物,短而有味,一般三五百字,在报纸版面上是“豆腐块”、“火柴盒”,又称为袖珍评论。
5. 短评
【答案】短评是指篇幅短小、内容单一、分析扼要、使用灵便的编辑部评论。它根据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常常配合新闻报道就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的某一个方面的问题,代表编辑部发言。在选题、评述范围、立论角度、篇幅、规格等方面,它比之社论要具体单一、轻便灵活、短小精悍,一般由编辑部的具体部门定稿,属于新闻评论中的“轻骑兵”。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短评以专栏形式发表,以栏目所特有的稳定性吸引受众。
二、简答题
6. 简述社论写作可以借鉴的资源。
【答案】除了社论选题的新闻性这样一个变化的因素之外,当代中国媒体的社论,处于一个面向国际新闻界开放的环境中,还面临着一个通过借鉴别人来丰富自己的表达方式的问题。由此,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国外媒体社论的一些特点。
以美国报纸社论为例,除了选题和内容中的政党倾向、地方性及新闻体制对社论产生的一些影响之外,它在文本方面有这样两个特点:其一是观点表达中的叙事性特点,其二是选题的丰富性。
美国社论的叙事性特点,其一表现为社论自身提供新闻事实,其二比较注意叙事在结构中的完整性。显然,这是与美国社论作者亲身接触、独立采访新闻事实的体制相伴生的特点。
不同国家的社论的传统和不同的新闻理念是不可能轻易改变的,它们都对应着不同受众的接受期待。这种差异,主要应从历史和接受习惯的角度来理解,而不必从规律、规范的角度来理解。但是,我们在这种比较中也能够看到:美国报纸中一些题材较轻的社论,不仅使“代表报社观点”的言论比我们用得更为普遍,而且比我们用得更接近市民生活。另外,在整个社论栏中轻重不同(因而风格也不同)的搭配,也可以产生一种平衡感,改变读者心目中社论过于沉重的接受定势,把那些视阅读社论为畏途的人们,也尽可能吸引到社论版和社论栏上来。
7. 毛泽东精心修改文稿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领袖,也是我国当代的新闻高手和语言巨匠,他对新闻文稿的修改,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1)首先从政治、政策上考虑,确保正确引导舆论,确保服务工作大局
譬如,1946年9月11日,毛泽东在审改《解放日报》社论“蒋军必败”时,提出重要的修改意见:“不但澄清对美的幻想,主要应澄清悲观思想,指出必胜前途,这是目前的中心问题。”毛泽东高瞻远瞩,及时把握社论立论的重点,从而确保了党报的正确舆论导向。
由此可得启示:判断一篇新闻评论的价值也好,具体修改一篇新闻评论也好,首先要看全文的思想观点和基本倾向是否正确,是否深刻有力,是否有针对性。具体而言,就是是否符合党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符合当前客观实际,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服从和服务于当前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总言之,在舆论导向上,一定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检查核对引证材料是否有科学根据,文章中心内容是否突出,结论是否无懈可击
1948年9月14日,毛泽东在审改一篇新闻稿时,明确批示“凡新闻,标题必须有内容。原题没有内容,小能引人注目。”如将《天津市东郊区詹庄子乡民生民强农业生产合作社如何发动妇女参加田间生产》改为八字题:《妇女走上劳动战线》,片言居要,深刻揭示了主题。
由此可得启示:修改新闻评论,要尽量删除那种足以淹没作者自己思想的“繁征博引”,力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恰到好处。为确保引述材料的真实可靠,应当尽可能利用第一手材料; 对第二手材料,特别需要反复的研究和对证; 对文章中的时间、地点、人名、地名、名称、数目字等,
都应该认真地核对,遇有疑问,要及时核查清楚。引用领袖人物和经典作家的话,或中央重要指示、决议的时候,尤其要谨慎从事,要根据正式的文件或著作,并且注明引文的出处。
(3)注意全文结构的完整性、逻辑性,力求使引论、正论和结论成为凤头、猪肚、豹尾 对新闻评论的开头,毛泽东曾这样论述:“均应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要点,即于开端处,先用极简要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和结论。”他在修改新闻评论《衡阳失守后国民党将如何》时,几乎把原稿开头全部删掉,只抓住最活跃的因子,并迅速过渡到文章主体。
由此可得启示,在修改新闻评论时,要检查论点是否鲜明、突出,论据是否充分、可靠。注意的重点应当是:条理层次清楚不清楚,段落划分得妥当不妥当,详略之间有没有不妥帖、不匀称的地方,前后的交代照应周到不周到,各个层次之间、段落之间是否贯穿得起来,文章的开头是否单刀直入,结尾是否铿锵有力,首尾是否相互照应,有没有疏漏等,并且注意推敲某些段、节和意思重要的文句,把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4)进行文字上的修饰
毛泽东在这方面更堪称大师,经他修饰变得更为漂亮的文章多得数不胜数。修改的基本要求包括:
①文字通顺,标点规范,没有错别字;
②句子含义确切,不能含混不清,产生歧义,不易理解;
③要求句子简洁、文字精炼,力戒陈词滥调,杜绝大话、空话、套话、绝话、假话、废话; ④文体优美,要有自己的独特风格。(5)动笔前后两种修改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说:“许多人写文章,做演说,可以不要预先研究,不要预先准备; 文章写好之后,也不多看几遍,像洗脸之后再照照镜子一样,就马马虎虎地发表出去。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这种责任心薄弱的坏习惯,必须改正才好。”
人们通常所指的修改,是在文章写成之后,但从这段话可得启示:在文章动笔之前,在“顶先研究”、“预先准备”阶段,对于选题立论的深思熟虑,对于谋篇布局的反复琢磨,对于运用词语的认真推敲,对于写作提纲的再三斟酌,都带有修改的性质,不过是把修改工作做在动笔之前罢了。这种动笔之前的“修改”,在一定意义上看,比动笔之后的修改更为重要。
8. 什么叫立意? 它在评论写作中的地位如何?
【答案】(1)立意的含义
立意,是指作者对所评述的事物或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见解。换言之,是确定评论的主要意思,以构成文章的中心思想。
(2)立意在评论写作中的地位
“意”是指文章中统摄“事”,即材料的中心思想。虽然它并不是具体论点,但却是诸论点的总和并且统率诸论点,是全文的基调。立意是评论写作全过程中的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中心环节。写作评论,难在立意,而立意力求有新道理、新思想、新见解、新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