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导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举例说明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
【答案】较之西方艺术,中国的传统艺术有如下四个明显特点:
(1)“礼乐一体”的原则
“礼乐一体”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是有礼必有乐,乐附于礼。第二是乐在诸多艺术中独具至尊地位。历代儒家学者都把“乐”看作是道德感化和政治教化的手段。儒家所推崇的周公“制礼作乐”,即是把礼乐一并作为维持西周奴隶主通知的两大支柱,因而一旦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社会变化,孔子就认为是“礼崩乐坏”。由于儒家的不断提倡和发挥,礼乐并列为封建统治者的工具,乐也在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占有崇高地位。封建帝王的各种礼仪活动,都有乐曲相配,因此朝廷总是拥有庞大的乐队,并且由“太常寺”负责管理。
(2)融合互通的精神
即中国艺术的诸门类不是各自为域,互不相关的,而是彼此相通,融合为一的。汉唐以后,流行书画,二者结合得难以分家,向来被称为“书画同源”,其理论和技法都是相通的。中国历史上的画家,往往同时又是书法家。
(3)注重神韵的技法
即中国艺术注重表现事物的意趣和人的内在感情,要求在艺术创作中突出神似。我国古代的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们都非常重视“神似”这个问题。“神似”就是要求艺术创作要表现对象的典型特征,揭示它们的内在精神。顾恺之说的“以形写神”以及传说他画人很注意一双传神的眼睛; 南齐书法家王僧虔说的“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等,其含意都是强调艺术创作不能追求形似,而要追求神似。注重神韵、大笔写意是中国艺术的本质特点。
(4)用于教化的目的
即传统艺术很重视艺术的目的性和社会功能。从孔子开始,儒家学者就非常重视《诗经》的思想教育作用。孔子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就是说《诗经》的思想教育作用是可以感发人的意志,可以观察兴亡得失,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还可以表现人们的哀怨情绪以批评不良政治。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为国君效力。
2. 北方四合院布局怎样体现儒家思想?
【答案】(1)北京四合院的建筑规格、布局方式,体现儒家以仁为美的伦理美学思想
四合院这种秩序井然的布局方式使房屋和庭院形成明确的主仆、正偏、内外的关系,同时,以空间的等级区分了人群的等级,以建筑的秩序来展示了伦理的秩序。整个四合院格局形成了尊卑有序、贵贱有分、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礼的物化形式。使建筑的伦理教化功能与当时的安居适用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儒家以“仁”为核心的美学思想体系。
(2)庭院作为建筑群落的一部分,传达出儒家的“礼乐之和”的美学思想
如果说传统居民建筑的群体组合形制格局,间接反映着儒家“礼”所要求的尊卑等级秩序,那么作为单体与群体纽带的庭院空间序列,则履行着“乐”的功能,体现儒家“和”的审美理想。
(3)北京四合院建筑温柔敦厚的审美风格体现了儒家崇尚中庸和谐的美学特征
北京四合院是一种对外封闭、对内以中轴线为对称中心且层层递进式的空间结构。是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庸平和之美的美学思想在建筑艺术方面的一种体现。无论是从建筑整体布局方式上,还是从建筑装饰艺术上都包含了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东西,并使两者达到以美的方式实现共存。是儒家“文质彬彬”中和之美的美学思想在建筑艺术方面的另一体现。
3. 为什么说中国是诗的国度?
【答案】中国是诗的国度,是因为诗歌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了突出的地位。隋唐以后,它还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而这种诗歌考试又促进了诗歌的创作于繁荣。中国的诗歌贯穿了整个文学发展的历程,伟大的诗人不断涌现。中国文学的发展史可以说是诗歌的发展史,主要表现在:
(1)《楚辞》、《诗经》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构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两大源头
①《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我国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代表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共305篇。它的内容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光辉起点。
②“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它在形式上突破了《诗经》的四言体,以其自由舒展的语句,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表现力,瑰丽奇特的浪漫主义色彩大大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创作手法。
(2)汉魏六朝乐府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
乐府诗比《诗经》更具现实主义精神,有更强的叙事性。在汉乐府民歌的直接影响下,至东汉末年出现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
(3)魏晋之际,五言诗有f 进一步发展
杰出诗人有阮籍、嵇康、左思、陶渊明等。陶渊明以率真自然的笔调描绘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感受,语言自然平淡,不事雕琢,诗旨宏阔深远,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派”的奠基者。
(4)南北朝时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重大转变时期
其标志就是“音律”的出现,代表人物是沈约、谢朓等。中国诗歌开始从比较自由的形式向追求格律的力一向发展,对唐代以后的诗歌以及宋词、元曲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5)诗歌发展到唐代进入了高度繁荣的阶段
以数量而论,清代编订的《全唐诗》共录作者2300余位,诗作48900余首,还有许多散失的作品未能包括在内。作者队伍上自帝王公卿、学者名流,下至僧尼道士及妓女,各个阶层,形形色色。其间名家迭出,李白、杜甫、高适、白居易等等,独具特色的诗人不下五六十位。
(6)宋代是词发展的极盛时期
词作为诗歌的一种新体裁,至宋代发展到极盛时期,成为诗歌史上的又己高峰。到了元代,
散曲杂剧兴起,明清小说转盛,诗词创作已无大的景象,但仍出现了一些有特色的作品和诗人。
4. 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主要有:
(1)虚拟的时空环境
中国的戏曲,它没有固定的环境,时间和空间自由灵活,完全用虚拟的手法来表现。“虚拟”,就是以虚代实,就是想像和写意。台上摆着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在演员出场以前,观众不知道是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只有演员出场以后,由剧中人通过“唱”或“念”作出交代,观众才动用自己的想象,进入剧中的时空境界。
(2)严格的表演程式
中国的艺术都是虚实结合,虚中有实。戏曲的虚拟依据于一定的生活真实,而虚拟的表演又要根据规范,这个规范,就是表演程式。它是以生活为原型,经过艺术加工,逐渐形成的一种形式结构。它跟生活有距离,但有的近,有的远,有的虚,有的实。如开门关门的表演,虽然做一个开关的动作就可以,但必须是在什么地方关,就在什么地方开。
(3)夸张的艺术形象
戏曲的夸张主要在形象,比如脸谱就是一种极度的夸张,忠义、宽厚的人用红脸,正直、严肃的人用黑脸,稳重、正义的人用紫脸,内有心计的人用黄脸,莱鹜不驯的人用蓝脸,勇猛、暴躁的人用绿脸,奸诈、多疑的人用白脸,滑稽可笑的人用丑角脸等等,但这种夸张又不能有随意性,它己经具有某种规定性,各个人物要按照一定的谱式勾画。而表演方面的夸张更为明显。舞台上的笑,不是生活中的哈哈大笑; 舞台上的哭,也不是生活中的嚎陶大哭。同样,《白蛇传》中的小青杀许仙也不用真的去杀,生活中的丫环也用不着像舞台上那么蹦蹦跳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