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综合素质测试、心理测试复试之中国文化要略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案】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表现在:

(1)窦玛丽与各级官员和社会名流交往,宣讲欧洲文物和典章制度,介绍西方的天文、算学、理化知识,将自鸣钟、地图、天象仪器和二棱镜陈列于室内任人参观,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2)窦玛丽的传教活动汁意吸纳中国传统文化,融儒学与天主教义于一体,因而在明朝官绅和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徐光启、李之藻、杨廷揭等朝野名流先后受洗,成为明末中国天主教的三大支柱。

(3)徐光启还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李之藻则随利玛窦学习地理和历算。双方在编译科学著作过程中,交流中西学术成就,沟通中西学术传统,为中西文化交流开辟了新的路径。

(4)清朝政府建立后,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备受信任,以一外国人第一次出任清政府的钦天监(掌管天文历法的机构)监正,直至光禄大夫; 后来又有比利时传教十南怀仁出任钦天监监正,为清王朝主持制造天文仪器。有的传教十还在宫廷充当表匠、药师、画师、御医等,为推进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 举例说明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

【答案】较之西方艺术,中国的传统艺术有如下四个明显特点:

(1)“礼乐一体”的原则

“礼乐一体”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是有礼必有乐,乐附于礼。第二是乐在诸多艺术中独具至尊地位。历代儒家学者都把“乐”看作是道德感化和政治教化的手段。儒家所推崇的周公“制礼作乐”,即是把礼乐一并作为维持西周奴隶主通知的两大支柱,因而一旦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社会变化,孔子就认为是“礼崩乐坏”。由于儒家的不断提倡和发挥,礼乐并列为封建统治者的工具,乐也在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占有崇高地位。封建帝王的各种礼仪活动,都有乐曲相配,因此朝廷总是拥有庞大的乐队,并且由“太常寺”负责管理。

(2)融合互通的精神

即中国艺术的诸门类不是各自为域,互不相关的,而是彼此相通,融合为一的。汉唐以后,流行书画,二者结合得难以分家,向来被称为“书画同源”,其理论和技法都是相通的。中国历史上的画家,往往同时又是书法家。

(3)注重神韵的技法

即中国艺术注重表现事物的意趣和人的内在感情,要求在艺术创作中突出神似。我国古代的

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们都非常重视“神似”这个问题。“神似”就是要求艺术创作要表现对象的典型特征,揭示它们的内在精神。顾恺之说的“以形写神”以及传说他画人很注意一双传神的眼睛; 南齐书法家王僧虔说的“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等,其含意都是强调艺术创作不能追求形似,而要追求神似。注重神韵、大笔写意是中国艺术的本质特点。

(4)用于教化的目的

即传统艺术很重视艺术的目的性和社会功能。从孔子开始,儒家学者就非常重视《诗经》的思想教育作用。孔子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就是说《诗经》的思想教育作用是可以感发人的意志,可以观察兴亡得失,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还可以表现人们的哀怨情绪以批评不良政治。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为国君效力。

3. 儒学对现代社会发展是否有用? 为什么?

【答案】(1)儒学对现代社会发展仍然有用。

(2)原因

文明的重建是今日中国面临的根本任务。文明重建的基本方向有赖于认清中国现代性的特殊性。中国文化是一种关系本位的文化,这一文化习性决定了未来中国社会中真正有效地社会整合方式仍将是伦理的、治人的和由道德精英主导的。

这是人们理解中国现代性之不同于西方或其他民族现代性的基本出发点,必须认识到,在建设中国现代性的过程中,社会空间的理性化与自治是比政治民主化与法治化等制度建设工作更加基本的任务; 而中国文化的习性决定了,社会空间的理性化与自治需要通过伦理的、治人的和由道德精英主导的社会整合方式来实现,这意味着儒家的精神价值传统将成为中国现代性建设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4. 简述茶文化与酒文化的中国特色。

【答案】(1)茶文化

茶的发现和利用是中国人对人类文化史的一大贡献,至今仍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世界饮茶发源于中国,中国饮茶发源于四川。

①中国人的饮茶方式,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唐宋时代通行煮茶。宋元以后,改煮茶为泡茶,而且不加调料,人们尝到了茶的清香。明清以后,盛行泡茶,而且喜欢饮盖碗茶。

②茶的利用上,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两种风气:一是品评泉水,而是品茗赋诗。二者体现了中国人的饮茶特色。

③在茶的利用上,我国占代还产生了茶礼,作为男女结婚时一的媒介,即男女定亲后,男方用茶给女方送聘礼,AEI 作“下茶”; 女力接受聘礼,叫作“受茶”。古人认为“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即茶树的栽培,只能下种,不能移植,因此取其含义而以茶为聘礼。过去是“男不下茶,女不出门”。茶礼以外,还有茶话,就是一边饮茶,一边清谈,后来演变为“茶话会”,成为一种饮茶的聚会形式。而旧时城市中广泛开设的茶馆,则成为市民文化集中体现的一个场所。今日的茶座不过是茶馆的现代化发展罢了。

(2)酒文化

酒的历史比茶早。

①酒在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功能,主要是用于祭祀和饮酒为乐两项。两者的实质都是享乐,只不过祭祀用于神,饮酒用于人。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酒已是祭祀、会盟、庆祝胜利和接待来宾必不可少的用品,以共乐为目的联络感情。

②魏晋之际,饮酒成为社会政治风气的一种反映。由于当时天下动乱,凶杀不断,整个上层社会充满没落感,因此在哲学上产生了玄学和清谈,在生活上出现了腐化和放纵,狂饮大醉就是腐化和放纵的结合。还有一些人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以醉态来忘却世态。

③酒在中国文化中的最大特色,是它与文学结缘。酒既是文学描写的对象,又是文学创作的助力。古代文人诗必饮酒,酒必赋诗,诗酒一家,诗酒不分,以此产生了无数与酒有关的诗赋作品。这方面的代表一是陶渊明,二是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