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北民族大学中国文化概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茶文化与酒文化的中国特色。

【答案】(1)茶文化

茶的发现和利用是中国人对人类文化史的一大贡献,至今仍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世界饮茶发源于中国,中国饮茶发源于四川。

①中国人的饮茶方式,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唐宋时代通行煮茶。宋元以后,改煮茶为泡茶,而且不加调料,人们尝到了茶的清香。明清以后,盛行泡茶,而且喜欢饮盖碗茶。

②茶的利用上,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两种风气:一是品评泉水,而是品茗赋诗。二者体现了中国人的饮茶特色。

③在茶的利用上,我国占代还产生了茶礼,作为男女结婚时一的媒介,即男女定亲后,男方用茶给女方送聘礼,AEI 作“下茶”; 女力接受聘礼,叫作“受茶”。古人认为“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即茶树的栽培,只能下种,不能移植,因此取其含义而以茶为聘礼。过去是“男不下茶,女不出门”。茶礼以外,还有茶话,就是一边饮茶,一边清谈,后来演变为“茶话会”,成为一种饮茶的聚会形式。而旧时城市中广泛开设的茶馆,则成为市民文化集中体现的一个场所。今日的茶座不过是茶馆的现代化发展罢了。

(2)酒文化

酒的历史比茶早。

①酒在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功能,主要是用于祭祀和饮酒为乐两项。两者的实质都是享乐,只不过祭祀用于神,饮酒用于人。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酒已是祭祀、会盟、庆祝胜利和接待来宾必不可少的用品,以共乐为目的联络感情。

②魏晋之际,饮酒成为社会政治风气的一种反映。由于当时天下动乱,凶杀不断,整个上层社会充满没落感,因此在哲学上产生了玄学和清谈,在生活上出现了腐化和放纵,狂饮大醉就是腐化和放纵的结合。还有一些人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以醉态来忘却世态。

③酒在中国文化中的最大特色,是它与文学结缘。酒既是文学描写的对象,又是文学创作的助力。古代文人诗必饮酒,酒必赋诗,诗酒一家,诗酒不分,以此产生了无数与酒有关的诗赋作品。这方面的代表一是陶渊明,二是李白。

2. 为什么说中国是诗的国度?

【答案】中国是诗的国度,是因为诗歌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了突出的地位。隋唐以后,它还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而这种诗歌考试又促进了诗歌的创作于繁荣。中国的诗歌贯穿了整个文学发展的历程,伟大的诗人不断涌现。中国文学的发展史可以说是诗歌的发展史,主要表现在:

(1)《楚辞》、《诗经》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构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两大源头

①《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我国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代表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共305篇。它的内容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光辉起点。

②“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它在形式上突破了《诗经》的四言体,以其自由舒展的语句,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表现力,瑰丽奇特的浪漫主义色彩大大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创作手法。

(2)汉魏六朝乐府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

乐府诗比《诗经》更具现实主义精神,有更强的叙事性。在汉乐府民歌的直接影响下,至东汉末年出现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

(3)魏晋之际,五言诗有f 进一步发展

杰出诗人有阮籍、嵇康、左思、陶渊明等。陶渊明以率真自然的笔调描绘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感受,语言自然平淡,不事雕琢,诗旨宏阔深远,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派”的奠基者。

(4)南北朝时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重大转变时期

其标志就是“音律”的出现,代表人物是沈约、谢朓等。中国诗歌开始从比较自由的形式向追求格律的力一向发展,对唐代以后的诗歌以及宋词、元曲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5)诗歌发展到唐代进入了高度繁荣的阶段

以数量而论,清代编订的《全唐诗》共录作者2300余位,诗作48900余首,还有许多散失的作品未能包括在内。作者队伍上自帝王公卿、学者名流,下至僧尼道士及妓女,各个阶层,形形色色。其间名家迭出,李白、杜甫、高适、白居易等等,独具特色的诗人不下五六十位。

(6)宋代是词发展的极盛时期

词作为诗歌的一种新体裁,至宋代发展到极盛时期,成为诗歌史上的又己高峰。到了元代,散曲杂剧兴起,明清小说转盛,诗词创作已无大的景象,但仍出现了一些有特色的作品和诗人。

3. 儒道思想为什么可以互补? 两种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儒道思想可以互补的原因

儒道思想可以互补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主张上互相补充。

①在政治上,儒家提倡仁政,主张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而不主张使用强权暴力。而道家在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甚至取消君主的存在,否定“仁”、“礼”。

②在立身处世上,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入世的思想。道家则采取“抱柔”、“守柔“的出世思想。

(2)这儒道思想对中国人产生的影响

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使得后世文人以“达则兼济天下”为终身的奋斗目标,建功立业成为他们孜孜以求的东西。然而,当这种追求破灭时,他们转向道家的无为,隐遁于山水之间,放浪形骸。历史上最突出的人物是魏晋时期的陶渊明。

4. 汉语中与“名”、“姓”有关的成语甚多,请任举二例,并简单分析一下古代的“姓”、“名”、“字”与今天我们常说的“名字”之间的关系。

【答案】(1)与“名”、“姓”相关的成语

二姓之好、改名易姓、显姓扬名。

(2)“姓”、“名”、“字”与“名字”之间的关系

①姓

a. 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中国姓氏的产生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说文解字》中说:“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

b. 而现在人们常说和常用的不再是母系氏族时期的从女的“姓”,而是父亲的姓氏。

②字

字是古代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字”的这一意义在现在已经不再使用,而“字”往往和“名”一起使用,表示“姓名”的意义。

③名

古代,人们在姓氏之外,还会取“名”、“字”和“号”。“名”的概念大概在氏族社会就已经出现了,《说文解字》中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礼记·檀弓上》记载:“幼名,冠字”。注疏说:“名以名质,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生二月而加名,故云初名也。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为“名字”。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而字则用于下对上、少对长或对他人尊称。

总之,现在人们常用的“名字”只是古代的“名,它和古代的“姓”、“名”、“字”相比,意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