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中国文学有哪些鲜明特点?
【答案】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主要表现在:
(1)中国文学自始至终体现了关注现实和人生的伟大精神
中国的上古神话中所描写的人物,都是活跃于先民生活中的英雄,而不是像西方神话那些远离人群的天上神灵。钻木取火的隧人氏、教民稼墙的神农氏、怒触不周山的共工等,其实都可能是氏族部落的首领,他们神力非凡的活动与创造,其实也就是先民改造自然环境的斗争和成果,他们的神格其实也就是人格力量的集中和体现。
(2)中国文学自古强调教化功能,主张“文以载道”
这是由十中国文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其发展中一直离不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轨道,因而诗词文赋都成为政治教化的手段。作家们通过著书立说来表达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其中大多数以积极参与治乱的态度忧国忧民,时刻不忘自己的人生追求,只有在自己的理想遇到挫折时才“独善其身”。
(3)中国文学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中国文学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戏曲,都是抒发情怀、表现意趣的。这与中国的其他艺术创作是一样的。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歌赋一直是中国古典文献创作的主要形式。中国的文人士人夫都喜欢利用简洁、含蓄、回环的语言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这就形成中国文学特有的抒情传统。
2. “三皇五帝”传达了什么样的历史信息?
【答案】“三皇五帝”是传说中的始祖,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人物。其成因可能是某一社会阶段的概括和象征,也有可能是某些氏族部落的名称或部落联盟首领的名称。“三皇五帝”传达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1)中国原始先民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转化过程:
(2)人类氏族社会由母系氏族转向父系氏族,由渔猎阶段进入农业阶段;
(3)原始时代人类的渔猎生活以及初步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情况。
总之,儒家以天、地、人为“三才”,故以三皇相配; 以金、木、水、火、土为“五行”,故以五帝相配。正是由于儒家的大力推崇,从秦汉时起,三皇五帝就被奉为神明,列入祀典,进行祭祀。
3. 中国的园林建筑与西方的园林建筑的不同点是什么?
【答案】中国的园林建筑与西方的园林建筑的不同点主要有:
(1)美学追求不同
中国园林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融合。中国园林无一例外地都是艺术地再现自然,都是范水模山,取法天然,为作为生存主体的人创造一个和谐统一的客体环境。西方园林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崇尚开放,通过人下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
(2)体现的精神不同
中国园林注重体现人的意趣和精神追求。中国园林虽然是艺术地再现自然,却不是无目的地再现自然,而是在自然景物中寄托一定的理想和信念,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园林主人的志向和趣味,以满足人的某种精神追求。西方园林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
(3)造园手法不同
中国园林在造园手法上讲究含蓄、曲折、变化,反对僵直、单调、一览无余。西方园林把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房间都集中在一幢砖石结构的建筑物内,追求的是一种内部空间的构成美和外部形体的雕塑美。
4. 汉语中与“名”、“姓”有关的成语甚多,请任举二例,并简单分析一下古代的“姓”、“名”、“字”与今天我们常说的“名字”之间的关系。
【答案】(1)与“名”、“姓”相关的成语
二姓之好、改名易姓、显姓扬名。
(2)“姓”、“名”、“字”与“名字”之间的关系
①姓
a. 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中国姓氏的产生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说文解字》中说:“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
b. 而现在人们常说和常用的不再是母系氏族时期的从女的“姓”,而是父亲的姓氏。
②字
字是古代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字”的这一意义在现在已经不再使用,而“字”往往和“名”一起使用,表示“姓名”的意义。
③名
古代,人们在姓氏之外,还会取“名”、“字”和“号”。“名”的概念大概在氏族社会就已经出现了,《说文解字》中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礼记·檀弓上》记载:“幼名,冠字”。注疏说:“名以名质,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生二月而加名,故云初名也。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为“名字”。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而字则用于下对上、少对长或对他人尊称。
总之,现在人们常用的“名字”只是古代的“名,它和古代的“姓”、“名”、“字”相比,意
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