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30社会保障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区服务

【答案】社区服务是指以社会福利为主要内容的、以社区为主体的社会服务。是由政府倡导,以群众自治、自我服务为主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体系。社区服务是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社会基层组织载体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延伸及必要的补充。

2. 养老保险统筹层次

【答案】所谓社会统筹,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将一部分上缴资金作统一调配,按统一标准发放。我国目前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有:县级统筹、市级统筹以及省级统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较低。截至2008年底,全国只有1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2009年7月,全国已经建立或开始建立省级统筹制度的省份只达到22个。直到2009年底,全国所有的省级行政区才都制定了省级统筹的制度。由于低级别的统筹层次虽然管理起来较为容易,但却不利于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使用,不利于改善参差小齐的养老保险待遇,也有违社会保险的公平公正性,因此,我国的养老保险正向全国统筹发展。

3. 妇女儿童福利

【答案】妇女儿童福利是妇女福利和未成年人福利的合称,它是国家和社会为满足妇女、未成年人的特殊需要和维护其特殊利益而提供的照顾和福利服务,是社会福利项目之一。妇女儿童福利项目是根据妇女、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可能受到的歧视和侵害而设立,对于保障和满足妇女、未成年人的特殊利益需要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强制储蓄制

【答案】强制储蓄制又称个人账户制,是指雇员和雇主规定的缴费率将社会保险费存入为雇员设立的个人账户,需要时按规定从个人账户中支取的一种筹资模式。在国家立法规范下,覆盖范围内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参加强制储蓄,不得擅自更改或中途退出。强制储蓄制一般仅适用于完全积累型的养老保险的社会保险项目。

5. 给付确定模式

【答案】给付确定模式是指先设定养老保险金为保障一定的生活水平需要达到的替代率,以此确定养老保险金的给付标准,再结合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测算,来确定养老保险费的征缴比例。这种模式实质上是“以支定收”模式,维持的是短期内的横向平衡,一般没有结余。这种模式通常和现收现付模式联系在一起的。

6. 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

【答案】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是指为了解决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险补贴待遇及关系衔接问题而建立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其目的在于解除军人后顾之忧,激励军人安心服役。国家建立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基本生活补贴制度和养老、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并给予个人账户补贴。这一制度适用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现役军人随军配偶,凡军人配偶随军期间未就业者,可享受相应的基本生活补贴和养老、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补贴待遇。

7. 农村扶贫开发

【答案】农村扶贫开发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包括政策、资金、物资、技术、信息、劳务、就业等方面的外部投入,对贫困地区的经济运行状态进行调整、优化,在此基础上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的良陛增长,进而缓解贫困地区的贫困,促使贫困人口逐渐摆脱贫困的政策体系。与其他社会救助相比,它虽然主要是面对区域而不是直接面向贫困家庭与个人,但追求的目的仍然是社会救助要达到的目标,并且同样需要运用政府的公共权力与公共资源,从而仍然可以纳入到现代社会救助体系中来。

8. 财政性社会保障基金

【答案】财政性社会保障基金是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的由国有股减持划入资金及股权资产、中央财政拨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收益形成的由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基金。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中,最主要的责任主体是政府,政府财政拨款便成为社会保障基金的一个固定的、主要的来源。许多国家将社会保障基金直接纳入国家的财政预算。有的国家虽然社会保障基金在财政预算系统之外运行,也通过财政专户对其进行密切监控; 有的国家建立了完全独立于国家财政预算系统之外的社会保险基金系统(如新加坡、智利等),国家财政仍承担对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事业的直接拨款责任,有时还对系统之外的社会保障基金给予适当的援助。

二、简答题

9.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有哪些基本规律?

【答案】尽管各国之间的社会保障理论及其具体实践存在着较大差异,但任何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进程中又都表现出一些带有共性的规律。这些规律在实践中均具有客观性和不可逆转性。

(1)立法先行

即是先有社会保障立法,于后才会有社会保障项目的具体实践,是通过社会保障立法来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立法先行还有一层特殊的意义在于,政府可以主导社会保障制度,却不能决定社会保障制度。可见,立法先行不仅仅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惯例,更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要求。

(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①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首先是为了解决社会成员的特定社会问题,而特定的社会问题又是与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社会结构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②社会保障采用的主要是经济援助的手段,即使是社会服务的提供也需要有相应的财力来支撑,从而必须具备相应的经济基础。

③要指出的是,如果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而社会保障严重滞后,则社会问题便无法得到解决,由此而引发的社会危机必然进一步演变为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最终损害的仍将是整个国家与社会的健康发展。

(3)协调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发展规律

①社会保障各具体项目协调发展。一方面,社会保障项目的内容应当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项目之间的水平应当协调发展。

②社会保障各子系统协调发展。不同社会保障子系统之间的保障水平应当相互协调; 同时,不同子系统的项目之间应当相互配合。

(4)多样化发展

多样化发展规律在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均将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进程中应当遵循的一项基本规律,它能够促使某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建立与发展本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时保持以现实国情为基础的较为清醒的头脑,而不会受所谓的美国模式、英国模式、德国模式、新加坡模式乃至智利模式等牵制。

10.如何评价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

【答案】(1)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因

①经济改革所带来的变化动摇了原有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础。

②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社会保障体制自身亦存在着缺陷,并在实践中造成日益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原有制度因自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亦有着改革的必要性。

③社会保障改革作为一种世界性潮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兴起,它们的行动表明这种制度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及时作出调整。

(2)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简要历程

①第一阶段(1986-1993年)

改革理念: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和缓解乡村贫困间题,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延续,但新型的社会化保障机制开始生长;

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国家在这一阶段提出了社会保障社会化原则并通过中央政府的推动取得了进展,社会保障社会化开始替代社会保障单位化;

不足之处:单纯强调为国企改革配套亦使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目标走向片面化。正是这种片面化造成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日益滞后于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社会保障制度不可能只为某项改革配套,也不可能只为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职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