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大学611传播学综合知识之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考研内部复习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它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影响深远的概念。在库利看来,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它不仅是个人社会化的途径,而且是将整个社会连成一个整体的纽带。库利关心的焦点是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没有给予充分关注。
【答案】
2. “老爸”布莱尔
【答案】“老爸”布莱尔是美国大学新闻教育的非正式的奠基人,1873年生于密尔沃基的一个报人家庭。1912年,他帮助创建了美国新闻学教师协会,并担任了该协会的第一届主席。他通过主持美国新闻学院和新闻系协会课程委员会(AASD7)的工作,影响了其他大学的新闻学课程。布莱尔是新闻问题研究的一个强有力的推动者,他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担任美国新闻教师协会研究委员会主席。布莱尔通过以一个更加学术性的方向改造新闻学院的途径,帮助新闻学院生存下来。
3. 马歇尔一麦克卢汉
【答案】麦克卢汉是加拿人文学批评家、传播学家、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一代宗师。他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怪人”、“先驱”和“先知”。他是20世纪最富有原创性的传播学理论家。著名的传播学理论有“地球村’夕、“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他对电子时代和赛博空间的预言一个个变成了现实,被传播和科技界认作“IT 时代的先知”。
4. 编码和解码
【答案】编码和解码是指大众传播中符号与信息相互转化的两个相反的过程。编码(encode )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的过程。在大众传播中,这一过程表现为传播从业者采集、编辑、制作传播内容的活动。解码(decode )是与编码相反的过程,即把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转化为受传者可以理解的信息的过程。
二、简答题
5. 简述整群抽样与分层抽样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1)整群抽样和分层抽样的含义
①整群抽样,又称聚类抽样,是将总体中各单位归并成若干个互不交叉、互不重复的集合,称之为群; 然后以群为抽样单位抽取样本的一种抽样方式。
②分层抽样,又称分类抽样或类型抽样,是指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个同质层,再在各层内随机
抽样或机械抽样,分层抽样的特点是将科学分组法与抽样法结合在一起,分组减小了各抽样层变异性的影响,抽样保证了所抽取的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
(2)整群抽样和分层抽样的区别
①分层抽样要求各层之间的差异很大,层内个体或单元差异小,而整群抽样要求群与群之间的差异比较小,群内个体或单元差异大;
②分层抽样的样本是从每个层内抽取若干单元或个体构成,而整群抽样则是要么整群抽取,要么整群不被抽取。
(3)整群抽样和分层抽样的联系
①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都具有目的指导性,针对目标样本可做出相应的预测,二者在实施的过程中都具体可行并且遵循成本最低的经济型原则。
②在根据样本资料推论总体时,可用概率的方式客观地测量推论值的可靠程度,从而使这种推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6. 简述使认知从不协调变为协调的方法。
【答案】使认知从不协调变为协调的办法有两种,一是自我辩解,一是转变态度。这两者都同态度相关,自我辩解实际上是在维护自己的态度,而转变态度则是要改变它。一般而言,当面临不协调时,人们总是先为某种认知辩解,如果实在无法辩解,那就只好改变某种认知,反正不能总是处于认知不协调而造成的心理紧张中。
(1)自我辩解
自我辩解就是按照自己的愿望把不协调的认知尽量解释得似乎协调一致而不矛盾。这样做一方面可维护自己所持的某种态度而不必改变它,另一方面又可避免陷入认知不协调的煎熬之中。
(2)态度改变
当自我辩解不能消除认知不协调时,态度改变就成为不可避免的惟一选择。按照费斯廷格的假定,认知越不协调,消除‘t. ; 的内驱力就越强,因而态度改变的可能及幅度也就越大。
报偿与态度改变,是研究这么一个问题,即报偿越高与报偿越低哪一种能使态度改变的可能与幅度越大,态度的改变究竟是在高报偿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还是在低报偿的条件下更加常见。一系列实验结果表明:报偿越高,态度改变越小:报偿越低,态度改变越大。态度改变总在报偿偏低的条件下出现。
7. 集合行为中的流言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流言可分为非紧急事态下的流言和紧急事态下的流言,集合行为中的流言属于紧急事态下的流言。这种流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
常态下的流言(小道消息等)通常是通过私下的人际渠道传播的,其流传速度比较慢。而在集合状态下,流言的散布人多以“演讲”的形式进行,即一个人面对几个人、数十人乃至数百人进行传播,这就会使流言信息连同它携带的情绪以异常速度弥漫到人群当中。
(2)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
在集合行为中,人们不必为信息的正确性或准确性负责,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对流言内容进行改造和变形。同时,人们也不必确认信息的来源,这导致一种奇特的回流现象:同一个流言在经过若干人的传递之后,又重新传回它的发布者那里,而这时由于流言己经增添许多新的内容,连发布人也很难辨认它的原貌,于是往往会把它作为新的信息加以接受。集合状态下的流言传播,往往伴随着这样一种恶性循环机制。
(3)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谣言不同于流言。流言有自然发生的,也有人为制造的,但大多与一定的事实背景相联系; 而谣言则是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在集合行为中,总会有一些别有用心的煽动者和利用者,他们往往会利用人群的昂奋情绪和巨大能量来达到某些特定的目的,而散布谣言则是操纵人群的有效方法,因为在集合状态下,人们不再具备识别谣言的能力,而谣言则能随着流言快速扩散,不断把人群的行为引向极端,直至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综上所述,集合行为(我们在这里主要指的是作为社会骚动的集合行为)中的信息传播是受到许多异常的、非合理的机制制约的。集合行为是一种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带来破坏性结果的行为,是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健全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社会科学的传播学,不但要研究常态的传播现象,同样也应该探索非常态传播现象,只有这样,传播学才能为社会发展作出较全面的贡献。
三、论述题
8. 分析何种因素影响受众选择媒介的动机。
【答案】(1)在大众传播中,受众常被视为被动的接受者,但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受众是主动的,他们会对媒介进行选择,“使用与满足”理论阐释了这一观点。
“使用与满足”理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拉扎斯菲尔德的广播研究项目,贝雷尔森对报纸进行了研究,但真正获得突破是60年代以后麦奎尔的研究。卡茨等人认为,“使用与满足”关注的主要内容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产生需求,这种需求又导致人们对大众传播或其它信源的期待,这种期待引起不同类型的媒介接触(或其他行为),其结果导致需求的满足和其他后果。
(2)受众选择媒介的动机,既有个人层面的,也有社会心理和社会情境层面的。
①个人层面
a. 麦奎尔等人认为,受众看电视的动机包括:转移和消遣,即逃避或感情释放; 人际关系,电视可以代替社会交往,为个人提供陪伴,并且可以用于与他人交往; 个人身份,将电视中的人物和事件作为参照,探索现实,强化既有价值观; 环境守望,获得信息和新闻。
b. 帕姆格林从受众的媒体期待和评价角度,对使用动机类型也进行了分类。
c. “预期一一价值”理论,也强调受众期待对动机的影响。该理论认为:受众的使用行为基于过去经验所产生的预期,他不是一个客观的标准,该模型区分追求的满足和获得的满足,前者是基于过去经验的预期,后者使受众实际使用媒体后感到的满足。如果前者高于后者,那受众的满意度就会较高,媒体接触行为将会重复发生。相反,受众就会减少甚至放弃现有的使用方式。
②社会心理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