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天津外国语大学外国哲学730(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 主体对客体的思维结构

D. 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答案】A

【解析】人的认识就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发展的。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这一特点,不仅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区别开来,而且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

2. 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指( )。

A. 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B. 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

C. 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D. 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答案】C

【解析】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程度的高低。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在于它具有( )。

A. 客观性

B. 矛盾性

C. 实践性

D. 社会性

【答案】C

【解析】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与旧哲学的唯心主义、不彻底的唯物主义以及形而上学的观点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

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因此,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

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

A. 客观世界

B. 感觉

C. 思维

D. 实践

【答案】D

【解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有质的区别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同理,理性认识必须应用到实践中来,才能改造世界,所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5.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A. 真理具有客观性

B. 真理具有绝对性

C. 真理具有全面性

D. 真理具有相对性

【答案】D

【解析】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有限性,即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世界的正确把握是具体的、近似的。真理的相对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涵义:①人对客观世界的正确把握,总是对无限世界的一部分或一些片一段的接近或符合; ②对仟何具体事物的正确把握总是近似的,即只是对它的一定方面、在一定程度和水平上符合。因此,由于真理具有相对性,所以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

6. 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

A.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 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D.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

【答案】B

【解析】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A 项,哲学不等同于各门具体科学,更不能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所谓“科学之科学”。C 项,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D 项,不符合题干要求。“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强调的是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

7. 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

A. 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 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 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 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答案】B

【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仟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和量的统一体现在“度”这个范畴中。在度中,质规定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量的变化迟早又要突破质的限制。超出度的范围,事物的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的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8.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A. 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 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 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式

D. 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答案】B

【解析】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实质和核心)又称矛盾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9. 在阶级社会里真理的根本属性是( )。

A. 真理的阶级性

B. 真理的客观性

C. 真理的可变性

D. 真理的具体性

【答案】B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指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客观性。因此,即使是在阶级社会里,真理的根本属性依然是客观性。

10.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

A. 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