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819土地利用规划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城镇用地选择与评定应从哪几个条件入手? 城镇用地评价的结果怎样?

【答案】(1)城镇用地选择与评定主要从以下两个方一面入手:

①自然环境条件评价

城镇用地自然环境条件评价主要是从气候、水文、地形等条件来说。

a. 气候条件:影响城镇规划建设的主要气象要素有太阳辐射、温度、湿度、降水和风像等方面。 b. 水文条件:主要指江河湖泊等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

c. 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及土质的建筑力学性质,是确定建筑承载力的依据。

d. 地震资料:一般六级地震以下地区,建筑物不受破坏影响; 在七级以上地震区,须考虑防震工程措施; 九级以上地震区不宜拓为城镇用地。

e. 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指冲沟,喀斯特现象(溶洞)、滑坍、沼泽、石洪、沙丘及矿区采空区等。地段须事先采取必要治理措施并经详细论证,确认安全可靠后方可作为城镇用地。

f. 地形条件:从城市建设要求考虑,地形起伏在5%左右对各项工程设施不产生很大影响,当地面坡度在6%~8%时尚可较好地对街道定线,而当地面坡度在8%~12%(4.5度~7度)时,小宜作为城镇用地。从排水要求考虑,地面坡度不应小于0.5%。

②社会经济条件评价

城镇用地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是从工业基础、农业基础、对外交通运输条件、水资源条件、能源条件来谈。

a. 工业基础。包括主要资源,综合原料、燃料基地的规模,交通运输,给排水,工业协作等条件,工业布局特点是城镇分布的主导因素。

b. 农业基础。农业是向城镇提供商品粮、劳动力、工业原料和农副产品的基地,又是工业的市场,因而农业是城镇发展的制约因素。

c. 对外交通运输条件。包括铁路、公路、航运等。对外交通条件也是城镇发展的制约因素,城镇规划必须详细研究周围地区交通条件及解决对外交通问题的相应办法。

d. 水资源条件。水资源已日益成为城镇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城镇发展必须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水资源保证。水资源间题应当在总体规划阶段用系统工程方法统筹解决,给予保证。

e. 能源条件。主要指电能的保证条件。

(2)在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调查评价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最后确定建设地区的用地是否符合城镇规划建设的要求和适用程度,为正确选择和合理组织城市用地提供科学依据。

2. 土地利用分区的方法有哪些? 如何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土地用途分区中?

【答案】我国土地利用分区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叠图法

叠图法是指将同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各部门的土地利用规划图等图件叠加,基本一致

的图斑形成的封闭图斑即为有一定土地用途的图斑,若图斑面积小于最小上图面积则应进行归并。

具体做法是:根据各有关部门已有的图件资料,在对各种图件整理、核实的基础上,将它们依次叠加在一起,对原有的各种分区界线的套合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将全部重叠或基本重叠的界线可直接作为土地利用分区的界线,不重叠部分则要分析这些土地的主要用途是什么,这种用途与周围哪个区的土地用途一样或更相近,就划归到哪个区。

(2)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指在对各种有关土地方面的资料和规划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根据土地所处的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状况及土地利用条件,将土地性能相对一致、土地利用状况相近的图斑组合到一起,划分出多个分区单元,或以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图斑作为分区单元。然后,组织土地、城建、交通、农业、林业、牧业、水利、煤炭、电力、化工等部门的专家对备个单元的土地及环境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用途的要求,结合土地的适宜性评价结果,专家凭借对土地利用状况研究积累的经验,对每个单元的用途提出自己的意见,技术人员汇总各个专家的建议,得出不同土地单元的土地用途。

(3)指标法

本方法的具体过程为:第一步,收集资料,分析整理资料,利用现有资料,划分分区单兀。第二步,选取指标,赋予权重,计算分区参数。指标的选择分两类,一类为土地利用结构指标; 另一类为土地评价的质量指标。选择指标的基本原则是:指标要有代表性,能较好反映区域土地利用特点; 要有稳定性,能反映土地的固有性能。权重指某一指标在与各个指标相比较后所占有的权利,权利越大,所占的权重一也越大。权重分别确定后,把上述两类指标参数按其权重对应相加,即计算出某一土地单元的参数。第三步,对计算的分类参数进行归类,划区,形成用途区。照此计算方法,可以进行多指标类推。参与的指标越多,计算就越复杂,分区的结果准确性就越高。

(4)聚类分析法

这是一种定量的分区方法。本方法的基本原理是“物以类聚”,即把一些相似程度较大的指标集合为一类。由于影响土地用途差异的因素较多,并且这些因素在空间上都是渐变的,用任一所谓的“主导”因素都难以测划系统内纷繁复杂的现象,对一些多宜性土地难以确定分区界线,常有一定的随意性。将聚类分析法用于土地用途分区,把众多的指标糯合在一起,还可以将主导因素给较大的权重,做到既全面又突出重点,提高了分区的科学性。

3. 简述影响城镇性质确定的主要因素及确定城镇性质的意义。

【答案】(1)影响城镇性质确定的主要因素

①国家经济建设的要求与国民经济计划基本建设区域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该城镇所属的区域自然、经济条件,资源、能源、国防条件,历史特征等基础因素。

③根据生产力布局的要求及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原则,对城镇的发展远景设想等一系列重要技术指标与经济效益指标的论证,并要分析城镇在区域分工和协作中的主要职能与辅助职能,对城镇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性分析,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中,具体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④根据各种客观条件、发展状况、特点等方面的真实情况,明确找出在本城镇发展中占主要地位的主导部门或优势部门,作为确定本城镇性质的重要依据。

此外,对城镇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排水条件、电源与水源状况、人口密度、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情况也都应该作一定的调查研究,以掌握可靠的数据。城镇的性质的确定不仅是一项综合性分析工作,而且还是一项动态的工作,因为城镇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建设的发展或客观需要、客观条件的变化,都会促使城镇有所变化,从而影响城镇的性质。

(2)确定城镇性质的意义

城镇性质体现了城镇的个性,反映其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地理、自然等因素的特点,从而决定城镇用地结构,对城镇空间形态的拓展起着先导作用,最终影响城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 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方式都有哪些?

【答案】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无公众参与形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土地规划仅仅是由土地规划部门根据各部门的用地需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计划,采取指标分解的方法确定规划目标,机械地沿袭计划经济下的模式,过于教条而针对性差。

(2)传统式公众参与形式

传统的公众参与规划编制,在规划草案确定后,增加了公众咨询这个步骤,而达到最后的方案。虽然在草案确定后,增加了公众咨询步骤,对涉及的不同单位征询其对草案的意见,协调不同单位的用地矛盾,特别注重了对环保部门的意见,对于促进土地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3)半公开式公众参与形式

半公开式公众参与规划编制过程,相比传统的公众参与过程,在规划制定与草案形成之间增加了公众参与协商这一程序。这个过程中的公众覆盖面有了扩展,通过选择相应层次的公众参与规划草案的形成,有利于增加规划草案的科学性。

(4)公开式公众参与形式

公开式公众参与规划编制的程序有了实质性的变化。土地规划编制部门的职能发生了变化,不需要它们制定规划,而是起一个沟通协调的作用,将相关公众组织到一起确定规划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