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郑州大学现代西方哲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黑格尔的反思

【答案】黑格尔的反思是指反复思考直接呈现在心灵中的事物,并产生关于它的思想。反思从直接给予的事物开始,再发现事物背后本质的和有意义的东西。反思涉及思维的思维。心灵根据同一性、差别、非矛盾和充足理由的原理来反思事物的本质。他认为,反思是局部的,只提供关于对立面的知识,而非本源的知识,它仍然保持规定的孤立有效性,而固执在对立中。反思是知性思维通往理性思维的桥梁,它不同于思辨,思辨是整体的,能提示对立的根本统一。

2. 人是环境的产物

【答案】人是环境的产物是爱尔维修提出的,意即人的差异是因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制约。这里提到的“环境”不是指自然环境,而是指社会环境,即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及所接受的教育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政治法律制度。他认为人生而平等,表现在人的智力是天然平等的,具有认识事物的同等能力。人们的智力差别和道德上的善恶都是后天形成的,即由所处环境和所受的不同教育造成的。因而,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

3. 实践智慧

【答案】实践智慧是指导向实践活动的推理,是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实践智慧与理论智慧都是理智德性。理论智慧关注永恒事物,而实践智慧在一般性层面上,关注于实践判断的真实性,及构建行为的一般规则; 在具体的层面上,将一般规则应用于具体的生活领域,确定应当做的正确行为。实践智慧包括实践直观、实践途径和实践手段。实践智慧与品格德行是不可分的,德行保证目的正确,实践智慧保证实现目的的手段。

4. 奥康的剃刀

【答案】奥康的剃刀是指理论构造中的一条方法论原则,在形而上学论战中被广泛应用。奥康认为,“用较多的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能够做的事情,是无意义的。”意即人们不应当设定比合适的哲学解释所必需的实体更多的实体。因此,在其他情况都相同的条件下,人们在面对具有同等解释力的两个或多个理论中,应选择使用了最少的假定与解释原则的那个理论。

5. 伊壁坞鲁的快乐即善

【答案】伊壁鸿鲁的快乐即善是伊壁坞鲁关于快乐的探讨,其伦理学被称为快乐主义。按照感觉主义的准则,快乐具有崇高的价值。感觉证明了快乐为善、痛苦为恶这一常识的正确性,感情显示了趋乐避苦的自发性和自明性,另外,视快乐为幸福也是在人类生活中形成的前定观念。伊壁鸡鲁虽然把快乐与幸福相等同,但却坚决反对把快乐与享乐相等同。他区分了三类不同的快

乐:自然的和必需的,自然的却不是必需的,既不自然又不是必需的。他又区分了强烈但不能持久的快乐与平静而长久的快乐,还区分了动态快乐和静态快乐。前者是欲望的要求和满足,后者是痛苦的消除,并认为静态快乐高于动态快乐。

6. 阿那克西美尼的转化生成观

【答案】阿那克西美尼的转化生成观认为由于冷、热相互消长,气随着凝聚和稀散的运动而分别转化为火、水、土以及宇宙万物。他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气综合了水和“无定形”的特点,气具有冷、热两种对立性质及与之相应的凝聚与稀散两种相反运动,因而可转化为具有其他性质的物质。当气稀散时,便生成火; 当气凝聚时,便产生风,风再凝聚成云,再凝聚变成水,更高程度的凝聚生成大地,最密集程度时变成石头。可见,冷和热的对立是生成的最有力因素。

7. 康德的先验幻象

【答案】康德的先验幻象是对理性的理念的考察。当理性要求认识现象背后的统一根据时,总要对其进行判断,由于我们只有范畴这个认识工具,迫使范畴作超验使用,错误地把“理想的统一性”当成“现实的统一性”使用,便陷入了先验幻相。在先验幻相之中,我们是受理性的欺骗。把理念当作先验幻相存在如下错误:①范畴只能运用于感性直观,把范畴运用于经验之外,是超验的使用,产生的结论不具有客观性; ②范畴被误用于理念时,理念被误解为知识的对象,但理念不是时空中的对象,不能被认识。他揭示了以往形而上学的错误根源,并规定人类理性的界限以及防止理性的越界行为。

8. 《精神现象学》

【答案】《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的哲学著作,1807年出版。全书以客观唯心主义立场,叙述了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各个发展阶段,即“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伦理精神”、“宗教”、“绝对知识”,并把这些阶段说成是人类意识在历史中所经历的发展阶段的缩影。主张意识的发展是基于意识本身的矛盾进展的,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并猜测到了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的统

一。但始终把“绝对精神”作为自己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逻辑和历史统一于“绝对精神”。初步建立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轮廓和基本概念。

二、简答题

9. 简要叙述罗吉尔·培根是如何论述实验科学的优越性的。

【答案】罗吉尔·培根是提出“实验科学”这一概念的第一人,他认为:“没有经验就没有东西可被充分认识。”一切事物都须被经验所证实。在他看来实验科学有以下三方面的优越性:

(1)能够充分证明科学的结论。

罗吉尔·培根认为虽然推理可以排除那些自相矛盾的科学结论,但是只有实验科学才是确定科学的必要条件。推理是不够的,经验才是充分的。

(2)可以辅助其他科学达到他们自身的目的。

罗吉尔·培根认为只有通过实验才可以发现现象背后的真理。

(3)具有很强的自身实用性。

从事实验科学的研究本身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实际利益,从而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以此来实现人们的世俗目的。

10.解释斯多亚派的按照自然生活。

【答案】(1)按照自然生活的含义

斯多业派认为幸福的生活,就是符合自己本性的生活,其口号是“按照自然生活”。所谓的自然是指世界的本性,即“逻各斯”、“正确理性”或“共同法”。按照自然生活也就是按照理性生活,按照自然律生活。根据斯多亚派的严格的决定论,按照自然生活也就是对命运的服从。他们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命运不能改变或控制,但却可以控制对待命运的态度。

(2)非理性的情感

斯多亚派认为,不顺应命运的态度是非理性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有四种:

①忧伤:忧伤是非理性的压抑;

②恐惧:恐惧是非理性的退缩;

③欲求:欲求是非理性的扩展;

④快乐:,快乐是非理性的膨胀。

“压抑”、“退缩”、“扩展”和“膨胀”指示不足和过度的心理状态。

(3)不动心

理性的态度的特点是“不动心”。斯多亚派认为不动心是指不关心快乐或痛苦,情绪上不受外部感性世界的影响,获得心灵的安宁或平静的状态。不动心是理智对情感的正当控制,由于情感是非理性的,所以不动心是不同于普通的冷漠或麻木。斯多亚派视不动心为最高的德性,因为幸福归根到底是一种心理感受,人们既然不能控制外界事情的发生,就应该排除外在事件对心灵的影响,以心灵的不变去应付世界的万变。不管什么样的命运,不管外界发生了什么,有智慧的人都能保持平稳而柔和的心情。

11.简述培根的新工具。

【答案】培根的新工具是相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工具篇》而言的,他反对当时的经验哲学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演绎力法来建立大全式体系的求知力一式。他认为这种求知的力式的最大缺陷是没有实用性。由此,他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强调知识应为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服务。

(1)四假相

培根把传统科学观对于科学发展的障碍比喻为四假相。

①种族假相,即人的感性和理性以人为尺度来衡量外物,因此缺乏科学所需要的客观性。 ②洞穴假相,即由于每一个人都从自己的立场角度和思维方式出发,所以会产生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③市场假相,即由于对语言的误用而产生的误解或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