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教育学之语文学科教育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联系教学实际,试对语文教学过程作系统分析。

【答案】(1)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①从空间角度分析

学生、教师、教材和教学环境是构成课堂教学的四个最基本的元素,四者立体交叉形成了复杂的多边关系。所谓“教学的相互作用”,就是指这四个元素相互协调,形成协同作用。系统的运行就是过程。

②从时间角度分析

课堂教学总是由若干阶段所组成的独立段落,在进程和顺序上渗透往返,曲折盘旋。所以,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的不在于究竟要把它分成多少环节或阶段,而要确定其基本要素。

(2)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学定向的过程

教学定向通过确定课堂教学的目标,使教学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定向开始。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教学定向的教学目标,既要充分考虑教师“教”的因素,又要考虑学生“学”的因素。

(3)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

①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已经证明,动机是人们的活动的推动者,它体现着所需要的客观事物对人的活动的激励作用,把人的活动引向一定的满足他所需要的具体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让他们明晰的教学目标作引导。学生越是牢固地掌握教学目标,就越能激起强烈的学习动机来推动和促进他们的学习活动。

②学生的学习意志

学习是艰巨的劳动,并非每堂课都充满趣味和欢乐。在许多场合,学习是不能吸引人的,甚至是枯燥乏味的,这就要求学生有顽强的毅力,需要有作为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意志。

2. 什么叫口语交际? 说说听说教学与口语交际教学的联系和区别。

【答案】(1)口语交际的含义

口语交际就是交际双方在特定的语境里,为了特定的目的,或基于一定的话题,运用口头语言和适当的方式,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言语活动,是听说双方互动和交流的过程。口语交际具有应用的广泛性、表达的特定性、内容的随机性、形式的独特性、手段的多样性等特点。

(2)听说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的联系和区别

①联系

听说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口语交际教学开展之前,听说教学一般是分

为听话和说话两部分进行,有着基本的能力要求和训练目标。口语交际教学作为对听说教学的深化和发展,更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开展和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②区别

a. 听说教学是两个分开的教学内容,而口语交际教学则以交际为核心,把二者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听与说的简单相加;

b. 听说教学是单向的活动,在语文教育中只起着点缀作用,而口语交际教学则正式登台,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进行着双向或多向的互动的信息交流;

c. 听说教学更多地处于封闭的静态的语言练习环境中,而口语交际则力图通过人际交往的实践来磨炼学生的听说能力,使其更具现实性和动态性;

d. 听说教学立足点更多地集中在学校及课堂,而口语交际教学则把着眼点扩大到社会和生活,使之走进生活,贴近社会实际需要。

二、论述题

3. 反思我国的写作教学,你有哪些体会与建议。

【答案】(1)对语文写作教学的反思

①从总体上讲,教学设计是当前写作教学的薄弱环节

a. 中学写作教学设计的问题,首先在于设计意识的淡薄。

b. 课堂里写作教学设计的“缺失”或“自我放逐”表现为教师热衷于以学生的“习得”式“自由写作”代替通过“教”使学生“学得”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的规范教学。

c. 写作教学设计的缺席,与教师的写作教学观有关。

②写作教学设计的重点,往往放在写作内容上

当前写作教学设计有一种明显的倾向,即教师往往把设计的重点,放在“写什么”上。因此,出现了一些以“制造写作内容”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设计的策略主要有三种:

a. 搞活动

这种课程的一般程序是:(教师)设计活动——(师生)组织开展活动——(学生)写活动。 b. 设情境

该课程的一般程序是:教师创设与题目相关的具体生活情境——学生体验(主要以清感的体验为主)记录——体验或感悟。

c. 读材料

这种课的实质是引导学生通过文字间接“体验”生活。

③写作教学目标的设计,往往过于空泛

a. 目标的设计过于空泛;

b. 目标的设计过于宏大,不具有可行性;

c. 目标的设计过于随意。

(2)对语文写作教学的建议

①把握练习内容,收集作文习作素材

古人说“无一物不可以入文”,能收集并写出文章的事物可谓浩如烟海,写作信息无可限量。文章所反映的主旨,由于经过艰苦的选材过程及思维方面的沉淀,通过人为创造活动之后,如此无限量的写作信息,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时代基调,阶级色彩,民情风俗观念,集个人而成的情感喜恶的规范和影响。准确把握这些有形题材,以此设置习作达标规程并明确达标原则,在实践操作中使之具体化,就会减少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作文教学日趋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科学性。宏观上把握好训练题材内容,使学生对作文训练有一明确的目标。这就要求指导者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题材内容一经确定,就要围绕它做好系统收集素材的工作,可完全给学生,分任务到组别,成块状收集材料; 教师只负责划分并审订材料而成册,把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

②提倡学生自助式评改

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作文评价是教师改,教师评,教师是习作的惟一裁判者,结果学生写得辛苦,教师改得辛苦,大家都苦多甘少,却收效甚微。如何变苦为乐,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在作文的评改这一环节中,强化学生评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让大家变苦为甘。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可见,大胆地改变传统的“精批细改”的做法,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彰显其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来主宰其作文的命运,评判其作文的得与失,应该是当前语文教改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③把握创作激情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前提

激情、自主写作确实轻松自在,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作文教学,是快乐作文的起点,然而它的前提是要有激情,学生要爱作文。如果没有这个前提,自主只能是给不自觉者打开了方便之门,自主只会导致作文教学的无指导状态,使作文教学无所作为。学生作文的激情首先是源于对生活的激情。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写作文,彻底打消他们为考试而写作的思想,要让他们明确写作是现代生活的需要。写作技能是未来公民生存的技能,也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技能。

④转未知领域为已知领域,娴熟运笔

由于近几年课程改革的突飞猛进,命题内容呈现多向化走势的特点,学生往往望题兴叹,无所适从,硬着头皮苦作,其效果不言而喻。其实,作文命题的形式和内容是无形的,虽然加强平时积累,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形成块状的知识结构体系,但面对几乎没有规律的命题形式和内容,平时的积累就变得格外疲软。此时,转未知入己领域,娴熟运笔,由“必然土国”到“自由土国”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所在。面对陌生的命题范围,难以下笔,这是现实,是必然。但可在不超出命题范围的情况下巧妙转换拟题,并在文中充斥进熟悉的素材,娴熟运笔,写成文章。

⑤将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相连接

作文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作文是和学生的情感、思想血肉相连的一项心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