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教育学(专业笔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联系教学实际,试对语文教学过程作系统分析。
【答案】(1)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①从空间角度分析
学生、教师、教材和教学环境是构成课堂教学的四个最基本的元素,四者立体交叉形成了复杂的多边关系。所谓“教学的相互作用”,就是指这四个元素相互协调,形成协同作用。系统的运行就是过程。
②从时间角度分析
课堂教学总是由若干阶段所组成的独立段落,在进程和顺序上渗透往返,曲折盘旋。所以,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的不在于究竟要把它分成多少环节或阶段,而要确定其基本要素。
(2)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学定向的过程
教学定向通过确定课堂教学的目标,使教学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定向开始。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教学定向的教学目标,既要充分考虑教师“教”的因素,又要考虑学生“学”的因素。
(3)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
①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已经证明,动机是人们的活动的推动者,它体现着所需要的客观事物对人的活动的激励作用,把人的活动引向一定的满足他所需要的具体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让他们明晰的教学目标作引导。学生越是牢固地掌握教学目标,就越能激起强烈的学习动机来推动和促进他们的学习活动。
②学生的学习意志
学习是艰巨的劳动,并非每堂课都充满趣味和欢乐。在许多场合,学习是不能吸引人的,甚至是枯燥乏味的,这就要求学生有顽强的毅力,需要有作为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意志。
2. 联系教学实际,谈谈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答案】(1)文化性原则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
①语言文字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语言文字作为传递信息的基础工具。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符号,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它担负着民族以及人类文化传承、活化、更新的重任。
②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无法与它承载的信息截然分开,任何一种语言文字都具有文化的豁着性,汉语言、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生动再现,它积淀着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智慧,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与思想,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一分子。
(2)审美性原则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认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要通过审美教育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②这要求进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时,注意资源的审美教育价值,选择那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感知力、创造力的资源。
(3)地域性原则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都是语文课程的资源,这些资源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开发学生身边的本土课程资源,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课程的适切性。
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多元文化。地域性原则不仅仅指充分利用本域的课程资源,理解与尊重本土文化、本民族文化,也应当开发利用他域的课程资源,适当引入其他地域、其他民族的文化。
(4)多功能原则
①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决定了语文课程资源至少应当具备双层的功能,既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既要有课程与教学的功能,也要有教育的功能。
②单从学生的能力培养上看,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探究能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应当重视资源在这些能力培养上的多重功能。
二、论述题
3. 试述我国传统语文课程评价的存在问题与不足,以及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思想。
【答案】(1)我国传统语文课程评价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①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结果,评价具体的课程方案优劣的唯一指标,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
这种现象与多年来形成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是分不开的。学校的工作紧紧围绕在“升学”这个指挥棒的氛围下,就自然地会出现这种以考试代替评价的倾向。这种旧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也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人们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用这样一种方式来看待评价,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方法来进行评价。
②过多地强调定量化的评价手段,而忽视定性的研究
课程评价运用量化的方法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说只有量化的方法可以反映课程的实质。事实恰恰相反,如果过分地强调量化方法,而排斥其他方法,甚至把定性的方法说成是简单化、不科学的方法,势必会造成评价者选择的方式越来越少,而所能得到评价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少,最终使评价走进死胡同。
③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学生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而无法参与评价过程
例如在以往的考试评价中,只有教师进行试题设计、阅卷评分和试卷分析,致使评价过程变成只有教师参与的单向评价活动。这样就使评价的结果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任何一种缺少全面的、客观的评价结果,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
(2)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思想
①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评价建议”
a. 原则性的总建议
原则性的总建议主要表述了几个重要的评价思想和规定了若干评价原则。
b. 五项分建议
五项分建议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交代了评价的实施要点及注意事项等。
②现代课程评价方式与传统评价方式的区别
a. 课程评价目的
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对传统评价思想的革命,体现了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b. 课程评价取向
在课程评价的取向上摒弃片面的评价观念,尽可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课程的全貌。课程实施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研究领域,它包含了许多相关的因素,必须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认识和评价具体的课程实施。因此,课程标准坚持全面评价的取向,突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其中,整体性的含义包括两方面:
第一,从内容看,语文课程是一个整体,评价语文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包括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而不能像以往那样只重视阅读与写作的评价;
第二,从评价领域看,它的范围不能仅限于知识与能力,即认知领域,还要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全面评价。评价既要对产生这一学习的结果进行描述和判断,又要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多种因素和动态过程进行描述和判断; 既要看到学生学习的智力发展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作用的一面。
c. 课程评价手段
第一,在课程评价手段上,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全面的课程评价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手段来配合,对课程的不同层次和不同侧面的评价,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评价建议”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注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第二,考试与评价的区别
考试作为一种测量的结果,它是评价的一种依据和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前者是局部,后者是整体。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