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行为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什么是冲突? 冲突与竟争有什么不同?
【答案】(1)冲突的定义
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后。冲突的产生不仅会使个体体验到一种过分紧张的情绪,而且还会影响正常的群体内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一也包括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2)冲突和竟争不同
①冲突的对象是目标不同的另一方。
②竞争的双方则具有同一个目标,不需要发生势不两立的争夺。
如果双方都能从他们的竞争结果中获益,那么竞争就不大可能变为冲突。实质上,竞争和冲突的区别在于一方所采取的行动是否会影另一方目标的实现。这种区别表明,要想防止竞争演化为冲突,有效的管理策略是消除共同介入的机会。
2.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凝聚力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凝聚力是指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没有凝聚力,一群人不能被称为一个群体。
(1)影响群体的凝聚力的因素
①态度和日标的一致性
当群体成员拥有相似的态度时,他们愿意在一起。同样,个体往往被一个与自己具有相似日的的群体所吸引。
②外部的威胁
外部威胁的存在可以增加群体凝聚力,因为这时群体成员不得不同舟共济、相依为命。与外界的竞争可以导致凝聚力增强,而群体内成员的竞争将导致凝聚力下降。
③群体规模
小群体比大群体有更高的凝聚力,因为小群体为成员们提供了更多的相互交往的机会。群体越大,异质越多,态度和价值观差异也增大,所以大群体凝聚力低。另外,在大群体中,需要更多硬性的工作标准,这也影响了群体成员之间形成自然的、非正式的关系和交往。
④奖酬体制
以群体为单位的奖酬比起以个人为单位的奖酬,会导致更高的凝聚力。以群体为单位的奖励制度可以使成员们意识到他们的命运连在一起,因此增加合作精神。相反,鼓励群体成员之间竞争的奖励制度将削弱群体凝聚力。
⑤班组的组合
以人际吸引、价值观和目标的一致为基础组成的班组有较高的凝聚力。
⑥与外界的关系
一般来说,与外界隔离的群体有更高的凝聚力。这些群体往往认为自己与众不同、独一无二。隔离也使得群体成员产生同命运感以及共同抵御外界威胁的需要。
⑦群体的绩效
一个成功的群体更容易发展凝聚力。成功使得成员产生优越感,彼此增进好感。而失败则往往使成员们互相埋怨,把别人当替罪羊,这种冲突将减弱凝聚力,甚至导致群体瓦解。
⑧领导作风
领导者的民主作风可以充分地激发起群体成员的主动精神与创造性,在民主的气氛下,领导者有意识地创造优秀的群体规范,这样可以大大地增强群体凝聚力。此外,不同的信息交流方式,群体成员的不同个性特征、兴趣和思想水平等,都会影响群体的凝聚力。
(2)凝聚力的作用
①满意度
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比低凝聚力群体的成员可以得到更大的满足。他们认为作为群体的一员很值得,也很愿意参加群体的活动,并忠诚于群体。凝聚力也使得成员们更加遵守群体规范。 ②沟通
高凝聚力群体中的成员比低凝聚力群体中的成员沟通的机会要多得多。因为凝聚力高的群体成员间往往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互相之间愿意交流,因此有更多的沟通机会。这样的沟通又反过来加深了相互关系和了解的程度,促进了凝聚力的增加。
③生产率
决定凝聚力对生产率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群体的目标与组织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二者相一致,则高凝聚力群体会做出高绩效; 如果二者相违背,则高凝聚力群体会做出低绩效。总的来说,高凝聚力群体比低凝聚力群体更倾向于维护他们的目标。
④群体意识
凝聚力高的群体容易形成群体意识。在凝聚力过强的群体中,是不能容忍异议的。对这样的群体来说,最有价值的是大家一致,而不是做出高绩效。群体意识的另一个表现为高凝聚力群体成员一致对外。凝聚力使得群体成员产生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导致成员们对外界的敌视和排斥。
二、简答题
3. 组织发展阶段理论有哪些主要观点? 举例说明。
【答案】组织有其产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组织发展过程是分阶段的。
(1)理普特和施密特认为,组织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如表所示:
表 理普特和施密特组织发展阶段
(2)美国学者米尔斯曾专门研究过19世纪到21世纪初这两百多年中,企业组织结构、支配过程
和产品市场的历史演变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形式,如表\所示:
表 企业组织发展的历史演变
4. 举例说明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
【答案】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有:
(1)知觉者的主观因素
知觉者主观因素的不同会导致知觉的个体差异。即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知觉不同。
①兴趣和爱好
通常人们最感兴趣的事物最容易被知觉到,并把握更多的细节,不感兴趣的事物往往被排除掉。兴趣和爱好相近的人,也往往有相近的知觉,易沟通和形成非正式群体。
②需要和动机
需要和动机的小同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知觉选择。一般说来,凡是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合乎其动机的事物,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和注意的中心; 反之,则不易被人知觉到。
③知识和经验
个体具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于知觉的选择性影响也很大。
④个性特征
个人的价值观、对未来的预期、身体状况、自身条件等因素也会影响知觉的选择性。
虽然知觉反映了客体的本质属性,但在具体的反映形式和结果上,却体现着个人风格,形成了选择性知觉。
(2)知觉对象的特征,是影响知觉的重要因素。
①人们在知觉事物时,会根据对象的特征进行组织、整合,这种整合遵循一定的规则。
这些规则的意义在于使知觉更为简便有效,通过对知觉对象的组织更迅速地把握它们。知觉的简明性组织倾向,往往使人们对时空或运动特征上有关联而实质毫不相关的对象之间做出因果的判断,产生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