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南大学人文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发展心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儿童在发展早期,往往会认为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后来,当他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东西(如纸飞机)并没有生命时,就会修正自己原来的认识,这种构建知识方式是( )。
A. 同化
B. 顺应
C. 图式
D. 平衡
【答案】B
【解析】顺应即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因此选B 。
2. 某中学初一、初二的学生接受同一个测验,初一学生平均分为65分,标准差为5, 初二同学的平均分为80分,标准差为6。结论正确的是( )。
A. 初一分数比初二分数离散程度大
B. 初二分数比初一分数离散程度大
C. 两个年级的分数离散程度无法比较
D. 两个年级的分数离散程度一样大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需要比较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则可以使用差异系
数
即初二分数离散程度更大。
3. 在汤里放10克盐,要使汤的咸味尝起来刚好有差异,需要増加2克盐。根据韦伯定律,如果最初放20克盐,要使汤的咸味刚好有变化,则需要加盐( )。
A.2克
B.4克
C.6克
D.8克
【答案】B
【解析】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量。韦伯定律主要说明差别感觉阈限,即觉察刺激微弱变化需要的变化量与原有刺激之间存在着的内在关系。韦伯定律指出,刚刚能觉察出刺激有差别时,刺激新增加量(即差别感觉阈限)和原有刺激(即标准刺激)成正比。但对刺激的差别感觉,不
取决于刺激增加的绝对量,而取决于刺激增加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
中I 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其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变化量;K 为常数,即韦伯分数或韦伯比率。不同感觉通道的韦伯分数(即K 值)是不同的。题中,咸味的韦伯分数(K 值)为0.200。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
4. 要求受测者必须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中,选出最能代表自己特征的描述语句。这种评定量表是( )。
A. 观察式量表
B. 锚定式量表
C. 迫选式量表
D. 数字式量表
【答案】C
【解析】迫选式量表就是指要求受测者必须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中选择其中一项。
5. 注重对单个被试进行严格控制条件下的实验研究,并由此形成了小样本研究范式的学者是( )。
A. 费希纳
B. 赫尔姆霍茨
C. 斯金纳
D. 韦伯
【答案】C
【解析】费希纳提出了用以了解人们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的费希纳定律;赫尔姆霍茨是用反应时法对神经的传导速率提供经验测量的第一人;韦伯提出了著名的韦伯定律。而斯金纳则开创了单被试研究的范式。
6. 上课时,学生被突然飞进的小鸟吸引,这种心理现象是( )。
A. 随意注意
B. 不随意注意
C. 随意前注意
D. 随意后注意
【答案】B
【解析】根据注意是否有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可将注意分为:①随意注意,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积极主动形式;②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无预定目的,也不需作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③随意后注意,是指具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根据题意,学生上课时被突然飞进的小鸟吸引属于不随意注意。
7. 当两个总体..... 时,当对两个..... 求平均数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通常用( )。
A.Z 检验
B. 检验
C.t 检验
D.F 检验
【答案】C
【解析】t 检验适合小样本情况下两组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8. “鹤立鸡群”中的“鹤”和“万花丛中一点红”中的“红”容易被人们知觉到,这种现象所反映的知觉性特征是( )。
A. 整体性
B. 选择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
【答案】B
【解析】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人们知觉某一对象,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背景的影响。
9. 某种智力理论认为:成年人智力活动的特点是与其对环境的适应分不开的,智力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根据环境的要求发展,人一生的智力发展可以分为获取、实现、责任和整合等阶段,该理论的提出者是( )。
A. 巴尔特斯
B. 沙伊
C. 金滋伯格
D. 拉文革
【答案】B
【解析】题干所描述的内容为沙伊的成人智力适应理论。因此选B 。
10.将青少年从家庭独立的过程称为“心理性断乳”的学者是( )。
A. 米德
B. 普莱尔
C. 霍尔
D. 何林渥斯
【答案】D
【解析】青年由于生理发育成熟,知识、经验和活动能力随之增长,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上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他们开始以具有独立人格的成人的目光来认识自己,考察自己与家庭的关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