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自然地理学之自然地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聚合土体

【答案】聚合土体是由若干相互毗邻、特性相似的单个土体所组成的群体,具有一定的形状、过渡范围和自然界限,其最小面积大于1平方米,最大面积没有限度。它是土壤的基本单位,是土壤分类系统中的基层单元,如“土种”、“土系”等,经常被作为土壤野外调查制图中观察、描述以及制图的重要对象。

2. 风蚀地貌

【答案】风蚀地貌是指经由风和风沙流对土壤表面物质及基岩进行的吹蚀和磨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风蚀地貌的主要类型有:①风蚀石窝,即陡峭的迎风岩壁卜风蚀形成的圆形或小规则椭圆形的小洞穴和凹坑;②风蚀蘑菇,即孤立突起的岩石经风蚀作用而成的蘑菇状岩体;③雅丹地形,即河湖相十状堆积物地区发育的风蚀十墩和风蚀凹地相间的地貌形态;④风蚀城堡,即水平岩层经风蚀形成的城堡式山丘;⑤风蚀垅岗,即软硬互层的岩层中经风蚀形成的垅岗状细长形态;⑥风蚀谷,即风蚀加宽加深冲沟所成的谷地;⑦风蚀洼地,即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蚀所形成椭圆形的成排分布的洼地。

3. 酸雨

【答案】酸雨是指PH 值小于5.6的雨水、冻雨、雪、雹、露等大气降水。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是指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形态而落到地面;后者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酸雨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还有少量灰尘,可导致土壤酸化,对森林植物产生很大危害,并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损坏建筑物。

4. 喀斯特地貌

【答案】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其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由于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可溶于水,因此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形成喀斯特地貌。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5. 科里奥利力

【答案】科里奥利首先发现地球自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偏转力,因此称为科里奥利力。科里奥利力D 可表示为

物体所在纬度。

6. 土壤垂直带谱

【答案】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水热条件和生物的作用下,并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形成的,它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且能从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进行剖析的物质实体。土壤具有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是连接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生物的生长点和营养泉,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

7. 上层滞水

【答案】上层滞水是指包气带内局部隔水层之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其性质基本与潜水相同,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通过蒸发或向隔水底板的边缘下渗排泄,受水文因素影响强烈,水质极易受到污染。它由雨水、融雪水等渗入时被局部隔水层阻滞而形成,消耗于蒸发

及沿隔水层边缘下渗,常分布于砂层中的粘土夹层之上和石灰岩中溶洞底部有粘性土充填的部位。

8. 层滞水

【答案】上层滞水是指包气带内局部隔水层之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其性质基本与潜水相同,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通过蒸发或向隔水底板的边缘下渗排泄,受水文因素影响强烈,水质极易受到污染。它由雨水、融雪水等渗入时被局部隔水层阻滞而形成,消耗于蒸发

及沿隔水层边缘下渗,常分布于砂层中的粘土夫层之上和石灰岩中溶洞底部有粘性土充填的部位。

,式中ν为运动物体的速度; ω为地球自转角速度;φ为运动

二、分析题

9. 试述生物海岸的生态环境、效益与保护。

【答案】红树林海岸及珊瑚礁海岸不但是一种特殊的海岸类型,而且在生态环境,科研和应用上都有重大意义。

(1)珊瑚礁的生态效益与经济价值:

①珊瑚礁(岸礁)有削弱波能及保护海岸的作用,岸礁部位相当于水下岸坡的上部,波浪进入岸边之前,必须通过岸礁带,波浪因此逐步消能,海岸得到保护。

②珊瑚岛是海洋中的绿洲,这里生物繁盛,不仅有茂盛的植物,而且带来繁多的鸟类,以及山鸟粪堆积而成的磷矿。

③珊瑚岛有着美丽的海洋风光,不论水下或水上都可以成为良好的旅游资源。

④水下珊瑚礁区,是海洋生物最活跃的生长与繁殖场地。

⑤地质时代的化石珊瑚礁,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是良好的储油层。

⑥珊瑚体本身具有较大艺术欣赏价值,可作为装饰品和艺术陈列品,某些种属可以入药,礁体还可烧制石灰,成为建筑材料。

⑦珊瑚礁岛屿具有重要的国防及军事意义。

(2)红树林海岸环境与效益

①红树林具有防风、防浪及护岸促淤作用。

②红树林海岸生态环境良好,不但可调节海岸带气候,而且成为生物的聚集地。

③红树林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3)生物海岸资源的破坏与保护

①珊瑚礁岸礁被挖掘被挖掘的岸礁主要用来烧制石灰及建筑材料,岸礁破坏后,潮水加深,波浪作用增强,海岸迅速后退。

②生物入侵导致珊瑚、红树林破坏肆虐上海崇明岛的可怕入侵生物一一互米花草,因其具有固沙促淤作用,20年前从美国引进,由于缺少天互米花草目前成为整个崇明海滩的绝对霸主,导致鱼类、贝类因缺乏食物大量死亡,水产养殖业遭受致命创敌伤

③加强生物海岸的管理、保护和研究

a. 为了保护好珊瑚礁及红树林海岸的生态环境,应加强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

b.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

c. 加快生态保护的立法进程,依法对生物海岸进行综合治理。

10.论述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扩张,引起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全球的十大环境问题:

(1)人口。人口问题是生态问题的根源,它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人口数量的急增、数量增长不平衡、人口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调、人口城市化和人口健康状祝下降。

(2)粮食。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面积减少,粮食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3)污染。所谓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间接制造或所用物品的废弃物等排放到环境中,其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理化和生物学性状发生了有害的改变。一般人们按环境库的种类将环境污染分为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和土壤污染。

(4)酸雨。酸雨是指大气降水中酸碱度(ph 值)低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这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酸雨对人类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5)荒漠化。全球陆地面积占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积29%。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经济损失每年423亿美元。全球共有干旱、半干旱土地50亿公顷,其中33亿遭到荒漠化威胁。

(6)全球变暖·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CO 2)、甲烷(CH 4)、氧化二氮(N 2O )、氯氟碳化合物(CFCl )、四氯化碳(CCl 4)、氧化碳(CO )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大气质量受到影响,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

(7)臭氧层破坏。臭氧层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