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海南师范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沉积作用

【答案】沉积作用是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广义的沉积作用指造岩沉积物质进行堆积和形成岩石的作用,包括母岩的解离、解离物质的搬运和在适当场所的沉积、堆积,以及经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固结为坚硬岩石的作用;狭义的沉积作用指介质中悬浮状物质的机械沉淀作用。按沉积环境可分为大陆沉积与海洋沉积两类;按沉积作用方式可分为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三类。

2. 横向沙垄和纵向沙垄

【答案】横向沙垄和纵向沙垄是典型的风积地貌。依据沙垄形态与风向的关系,沙垄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横向沙垄、纵向沙垄与多风向沙垄。横向沙垄走向与合成起沙风向垂直或交角不小于60°,主要包括新月形沙垄、新月形沙垄链及复合新月形沙垄链三类。纵向沙垄是指走向与起沙风合成风向平行或夹角小于30°的沙垄,高十余米至一二百米,长数百米至数十千米,纵向上丘脊线时有起伏,横剖面大致对称,但其前端迎风坡与背风坡差别明显。

3. 降水量

【答案】降水量是指降落在地面上的雨雪雹等,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积聚在水平面上的水层厚度。单位时间内降水量越多,降水强度越大,反之则降水程度越小。

4. 冰碛地貌

【答案】冰碛地貌是冰债物堆积的各种地形的总称,它是研究古冰川和恢复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代表性的冰债地貌有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鼓丘等:①冰债丘陵是冰川消融后,原来的表债、内债、中债都沉落到底债之上,合称基债;②侧碛堤是由侧碛堆积而成,是冰川退缩后,在原山岳冰川两侧形成的条状高地;终硕堤由终碛堆积而成,③终碛堤是冰舌末端较长时期停留在同一位置,即冰川活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逐渐堆积起来的;④鼓丘是一种主要由冰碛物组成的流线形丘陵,通常高数十米、长数百米长轴与冰流方向平行,迎冰面陡而背冰面缓。

5. 风沙作用

【答案】风沙作用是指风沙对地表的作用,是风将沙粒吹离地表,使砂粒以悬移,跃移和蠕移等方式被气流搬运,再堆积到地面上的过程,是受太阳辐射作用的影响而使地表逐渐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主要包括风沙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风沙作用显著发生在干旱半干地区,造成沙漠,荒漠等,沙丘,雅丹地貌等典型地貌。

6. 水位

【答案】水位是指河流中某一标准基面或测站基面上的水面高度。水位高低是流量大小的主要标志。流域内的径流补给是影响流量、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他因素也可以影响水位变化,如流水侵蚀或堆积作用造成河床下降或上升。

7. 地面辐射

【答案】地面辐射是指地球表面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又将其本身的热量日夜不停地向外放射辐射给大气的辐射方式。由于地表温度比太阳低得多,因而,地面辐射的主要能量集中在1~30微米之间,其最大辐射的平均波长为10微米,属红外区间,与太阳短波辐射相比,称为地面长波辐射。地面的辐射能力,主要决定于地面本身的温度,由于辐射能力随辐射体温度的增高而增强,所以,白天,地面温度较高,地面辐射较强;夜间,地面温度较低,地面辐射较弱。

8. 上层滞水

【答案】上层滞水是指包气带内局部隔水层之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其性质基本与潜水相同,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通过蒸发或向隔水底板的边缘下渗排泄,受水文因素影响强烈,水质极易受到污染。它由雨水、融雪水等渗入时被局部隔水层阻滞而形成,消耗于蒸发

及沿隔水层边缘下渗,常分布于砂层中的粘土夹层之上和石灰岩中溶洞底部有粘性土充填的部位。

二、分析题

9. 论述能量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答案】能量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内力影响

地壳运动(即内力)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起伏,如大陆和大洋盆地、构造山系和凹陷盆地等,是地表形态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力。内力是非地带性的,不受太阳辐射能量的制约,在寒带及热带均可形成大洋或高山:外力不断地对内力产生的隆起部分进行剥蚀和侵蚀,并把侵蚀下来的碎屑物质搬运到沉降的低地、湖盆或海盆中。

(2)外力影响

内力形成了基本的地貌骨架,外力却在不断地修改这些地貌骨架,最后形成了地貌的现有特征;对地貌影响最大的外营力是风化条件,温度与雨雪的数量是决定风化条件的主要因素。在不同气候带中地貌发育的特点不同。

①寒带气候地貌

a. 寒带地区全年大部分低温,岩石受强烈风化,形成大量的碎石,在山区形成了寒冻剥蚀的中、低山地形;雪和冰川造成多种多样的地形,格陵兰和南极洲内部有大片的积雪平原,山区有冰川;冰雪条件下,草木不生,形成单一的雪漠景观。

b. 无冰盖处是大片冰冻地区,由于常年冰冻,在平原、苔原上形成湖泊和泥炭沼泽;常年冰冻在高山苔原中进行着剧烈的寒冻风化作用,地形比较缓和,堆积了大量的风化产物,多为多角

石块和多边形土。

②温带气候地貌

温带地区的地貌发育决定于温度变更、雨雪数量、土壤特性和植物覆盖等因素。森林地带,降水量保证了地表径流的形成,形成的侵蚀河谷是水成的河谷地貌带;沙漠地带,空气极度干燥,温度变化剧烈,地貌主要是由物理风化造成的干裂、吹蚀及堆积等基本形态。

③热带气候地貌

热带地区年内温度很高,但降水年内分配不均,且变化不定,植被主要是干燥炎热的草原植物及热带森林,地貌发育与温带类似,河流侵蚀和堆积作用强烈,主要区别在于风化的不同。由于经常高温,水在化学风化中作用明显;另外残积风化壳在热带森林中厚度可达400m 。

10.论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答案】可持续发展,或永续发展,是指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定义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它主要指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1)从自然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即“生态持续性”

间的平衡。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再生能力的发展。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

(2)从社会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真正的发展必须包括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人权的发展环境。

(3)从经济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这类定义均把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看成是经济发展。当然,这里的经济发展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而是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

(4)从科技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这主要是从技术选择的角度扩展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倾向这一定义的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的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11.简述自然带水平地带性规律的表现形式和原因。

【答案】(1)自然带水平地带性规律的含义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也就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2)自然带水平地带性规律的表现形式和原因

在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等因素的作用下,使得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垂直地带性,以及一些影响范围较小的地域分异规律。

①纬度地带性:由于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表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少,产生地表热量分带。由于热量的不同又进一步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