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无

  摘要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是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着重阐述的一个科学论断。这一科学论断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轮廓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发展。正确认识、全面把握这一科学论断,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围绕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个命题,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的重要意义。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创立科学的唯物史观,就在于他们发现了自有人类以来一直存在着的最基本、最简单的事实,即人们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必须首先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抓住了社会生产力这个关键问题,认识到了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这一原理,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这方面的认识和实践发生了许多错误。曾经把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推到了次要的地位,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还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或者只适合于某种特殊历史条件的东西,被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东西,被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结果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屡遭挫折,人民吃了许多苦头。   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的转移。特别是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表明我们党在新的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有了新的认识,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路线。   正是由于我们党牢牢地抓住了发展生产力这个关键,才使得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短短九年时间里取得了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所列举的那些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第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的正确性。要使我继续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更需要这一生产力理论的科学指导,党的十三大报告充分地体现了这一重要思想。   党的十三大报告全篇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的根据,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这一论断的最根本原因是因为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低。我国原来是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后来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推翻了压在劳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才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旧社会留给我们的是一个经济上的烂摊子和落后的生产力,这是我国生产力落后的深刻的历史根源。这一状况决定了我国不得不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   那么,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低到什么程度,具体表现是什么?这点赵紫阳同志在报告中列举了四方面的“景象”(即四个“同时并存”)这四方面的景象都涉及到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生产工具落后,劳动者素质差,科学技术水平低)。实质上就是从生产力的内在要素中说明了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和生产力的多层次、不平衡特征。   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就决定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许多方面的不健全、不完善性。这一状况又说明我们今天仍然未超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在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这进一步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的主要依据是我国的生产力状况。因此,要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继续向高级阶段发展,直至共产主义的实现,就必须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归根到底,生产力的发展才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第三,改革是党的十三大的主旋律,改革是由生产力状况决定的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其根本的目的就在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改革,怎么改,朝着什么方向改,不是随心所欲的;改革的一切措施、方案、步骤都应当以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为准绳。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党的十三把改革,把发展生产力提高到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高度来认识,这在我们党的历届代表大会,甚至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都是空前的,正因如此,更增添了我们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紧迫性。   第四,既然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所以是否用于生产力的发展就成为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党的十三在报告提出的生产力标准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它为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和种种空想的界限铺平了道路。 世界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离开了生产力的标准,往往使人们陷入种种空想境地。我国在这方面有过深刻的教训,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我们曾经脱离生产力的发展,人为地变革生产关系,超越现实,搞穷过渡,结果给生产力造成极大的破坏。对此,赵紫阳同志在报告中严肃地指出:用抽象的原则和空想的模式来裁判生活,只能败坏马克思主义的声誉。生产力的标准正是重新端正态度,克服长期以来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脱离实际的“左”倾错误的一剂良药。   赵紫阳同志说得好,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违反科学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所不允许的。我们对于生产力的认识就应该统一到这一基点之上。改变那些与生产力标准不相适应的旧观念、旧模式。   生产力标准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作为衡量我们一切工作好坏的标准。只有站在生产力标准的高度,才能理解和自觉执行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党的现行的方针政策都是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水平制定的。反过来,这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又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外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