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11政治学综合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说结构是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

【答案】肯尼思·沃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1979)是新现实主义理论的巅峰之作,因其强调国际体系的结构对国家行为的制约作用,新现实主义有时也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结构是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

沃尔兹确定了由三部分组成的结构定义:排列原则、单元的特点和能力的分配。按照这一定义,国际政治体系具有以下结构特征:

(1)主权国家之间的无政府状态;

(2)行为体之间最小限度的功能差异;

(3)国家间能力的分配。在他看来,前两个特征是不变的,否则国际政治体系与国内政治体系的区别也就消失了。

这样,结构的变化是由第三个特征——各单位实力对比的变化所造成的,或者更简单地说,是由大国数量的变化造成的。结构通过社会化过程和竟争过程给行为主体设定了一系列限制条件,来“鼓励国家的某些行为,惩罚那些小响应鼓励的行为”,因此结构的变化会引起国家行为的变化。

沃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借鉴了科学哲学、结构一功能主义以及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成果,为新现实主义建立了高度简约的“理论模型”,差不多具备了国际政治理论的“最好外壳气

2. 什么是国际体系? 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体系有哪些不同的解释?

【答案】(1)国际体系

国际体系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指某种社会系统。任何国际体系都是围绕着某种问题形成的,存在着某种“问题领域”。作为体系的界定性标志,“问题”构成了一个体系不同于其他体系的主要区别。

(2)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体系的几种不同的解释

①从单元的层而来讲,由于每个行为体基于自己的利益,都有多个“问题”需要通过国际互动来解决,因此会以不同的互动构成不同的体系。因此,在国际关系中,从整体上来说存在着以问题为基础的多元体系。

②由于行为体为谋求自身利益参与国际互动存在复杂的情况,因此国际关系从整体上来说,呈现的是一种多体系并存的复杂局面。针对国际行为体围绕不同的问题进行互动和构成不同体系的现象,有学者提出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多元体系”的概念。这一概念是对当代国际体系的一种很好的表述。它强调了体系的问题基础,以及多元体系并存在的现实。

③多元体系的存在来源于多元问题的存在。由于行为体(特别是主权国家)都是多个体系的参与者,而它们参与互动的国际间题存在各种联系与相关性,因此在不同体系之间就形成了复杂

的相互联系,呈现为一种相交叠或交织的状态。

3. 跨国公司的行为方式和作用途径有哪些?

【答案】跨国公司是指那些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控制子公司的国际垄断组织。跨国公司作为一个经济性的跨国组织参与国际政治体系的运行,它影响国际政治的行为方式和作用途径必定不同于主权国家,甚至不同于一般国际组织和其他非国家行为主体。跨国公司的行为方式和作用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

(1)跨国公司利用自身巨大的经济实力对国际政治体系产生重要的影响。

跨国公司拥有的巨大经济实力甚至超过许多主权国家。由于拥有如此巨大的经济实力,跨国公司的跨国界经营活动具有较强的行为能力,不仅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推动了当今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而且其投资方向的选择和投资规模的大小,对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运行及国际关系的发展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2)跨国公司为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影响母国和东道国的决策过程,进而影响母国和东道国的关系。

由于跨国公司拥有巨大的经济实力,它的存在和行为对母国和东道国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与母国和东道国的国家利益密切相关。跨国公司为保障自身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并攫取更大的超额利润,势必利用自己的这种地位去积极主动地影响母国和东道国的决策过程,从而改善自身的经营条件和投资环境,最终保障自身的特殊的经济利益。因此,跨国公司本身的决策和行为直接影响着母国和东道国的对外决策过程,影响着母国与东道国之间关系的发展。

(3)跨国公司利用国家的特殊政策和自身的特殊地位形成相对独立的行为能力。

①跨国公司利用其跨国性的经营活动来削弱和摆脱某一具体国家的直接控制和管辖。跨国公司在海外的经营活动有可能削弱母国法律的管辖和制约,在东道国的经营活动又因为所在国为吸引投资制定的种种特殊的优惠政策而也有可能在特定的区域和领域内不受东道国政府的直接控制。

②跨国公司虽然不拥有固定的领土和人口,但却能够控制一定的领土和人口。历史上,跨国公司在特定区域内甚至拥有准武装力量、警察和监狱等并发行特定的货币。这样的跨国公司实际上控制了一些特定的地理区域和人口,形成了一种拥有相对独立的特殊权力的“国中之国”,从而对国际政治的发展起着特殊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由此可见,跨国公司在国际舞台上已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实体,在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它在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已经确立了它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地位。

4. 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制裁能起作用吗? 为什么?

【答案】当代国际关系中对别国实行经济制裁很难有成效,究其原因,至少有以下两条:

(1)经济关系不同于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交换,而交换的基本原则是互利。 ①制裁是指中止:交换,而中比交换的结果,是双方的利益都受到损害。就这一点而言,制裁

者至少在经济上不可能有利可图,而这正是美国的一些大公司为什么会反对政府进行经济制裁的主要原因。

②实施经济制裁的国家通常所谋求的并不是经济利益,而是政治利益。从美国的制裁原因看,就没有一项是基于经济的考虑。任何一个国家以“亏本”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利益都是不能长久的。

(2)在地区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条件下,受制裁的国家通常有广泛的选择余地。

①受制裁国家在失掉一些经济关系之后,完全可以找到其他的合作伙伴。所以,制裁者在主动放弃自己的市场的情况下,充其量只能给受制裁者造成暂时的困难,这是就单一国家所实施的制裁而言。

②如果是全世界国家的共同制裁,诸如像联合国对伊拉克实施的那种制裁,情况就是另一回事了。这种集体性制裁,确实可以给受制裁者以极大的经济打击。但它的政治效果也是有疑问的。事实上,即使是就伊拉克式的事例而言,制裁也没有完全切断它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因为看得见的手是无法完全束缚住“看不见的手”的。对于业已形成的全球性的经济网络,任何力量都无法做到把一个国家从网络中完全隔开。

5. 什么是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是怎样产生的?

【答案】(1)国际合作

①含义在国际政治中,合作是指国际行为体在互动中自愿调整其政策的行为,目的是协调各方的不同点,以达到一种共同得益的结果。

②特征

阿姆斯特茨认为,全球政治中的国际合作,通常有三个特征:

a. 国家以及其他非国家行为体的行为是自愿的;

b. 合作涉及对共享目标的认同与承诺;

c. 合作所导致的是对参与者有利的结果。

(2)国际合作的产生

在国际关系中,行为体之所以能够实现合作,至少有两个基本的原因:

①在行为体基于利益的互动中,它们会感受到共同的利益。存在共同的利益,根据理性选择的原则,它们就可能通过合作的方式谋求这样的利益。由于进行对抗乃至战争远比进行合作付出的代价要大,因此在有可能进行合作的情况下,行为体是不会轻易诉诸对抗乃至战争手段的。

②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各种行为体之间日益密切的互动,产生于合作的国际规则己成为行为体参与国际互动的必要条件。面对这样一种情况,理性的行为体都会认识到接受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比处于无序的竞争状态对自己更有利。

6. 难民的分类有哪些?

【答案】(1)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今国际关系中得到承认的难民,大体可分为两类: ①一类是离开了其原籍国,并受到己签署联合国或其他地区性难民公约的相关国家政府认可的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