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886国际政治学之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冲突

【答案】冲突是指在词义上,“冲突”包含有“战斗”与“战争”的意思。作为人类群体间对抗的状态和行为,它具有广泛的内涵,既包括不可触及的思想、观念、文化和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对立,也包括可触及的如经济、军事等因素的竞争与对抗; 包括不使用暴力的对抗,诸如新闻媒体方面的冲突,也包括使用暴力的冲突,如军事冲突; 包括较低烈度的对抗,诸如边境摩擦,也包括高烈度的对抗,诸如大规模的战争。就参与者而言,它包括个人、小集团之间的对抗,也包括国家乃至国家集团之间的对抗。就广义的“冲突”概念而言,发生在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国际冲突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战争则是具有特殊烈度的一种冲突形式。

2. 格劳秀斯主义

【答案】格劳秀斯主义认为,国际政治既不是国家间完全的利益对立,也不是纯粹的利益一致。国家之间存在冲突,但这种冲突会受到共同规则与制度的限制。在格劳秀斯主义看来,最典型的国际行为并非国家间的战争,而是经济与社会交往。

3. 国际政治系统

【答案】国际政治系统是指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但国际政治系统更强调这种有机联系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国际政治系统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际政治系统,又称一般的国际政治系统,主要是指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集合体,也可以称为国际关系体系。狭义的国际政治系统,主要特指国际政治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状态,即我们所说的国际政治格局。

4. 天下观的世界主义

【答案】天下观的世界主义是指中国特色的世界主义。中国文明的历史发展具有一种世界主义的模式,而这种模式又是以道德文明的传播和各民族的大融合为特点。从地域的角度来看,“天下”是由“家”和“国”构成的,即所谓“积家成国,积国成天下”。在这里,“国”是指诸侯统治的地方,“家”是指大夫统治的地方。政治家统一诸国,叫“得天下”; 由统一走向分裂,则叫“失天下”。从文化与文明的发展来看,“天下”又有“中国”与“四方”之分。在中国的早期文明发展中,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的文化比较发达的华夏族,以为是居天下之中,故自称“中国”,而对于四周文化比较落后的部族,则称之为“四方”。

5. 核威慑

【答案】核威慑是指核国家基于核武器的威力为国家利益和政治目的的行为。威慑是指一种通过恐吓和威胁来阻止一个潜在侵略者采取侵略行为的行动战略。而核威慑是指美国和苏联在冷战时期所使用的一种战略,即把拥有核武器组成的核三位一体作为威慑对方的一种重要手段,往往需要相当数量的核弹。

6. 国际政治运动

【答案】国际政治运动是指在国际关系中,带有民族主义内涵的政治斗争常常会形成的运动。这类运动所涉及的群体都有明确的政治目标,要么谋求民族分离,建立新的国家,要么谋求激进的政府变革。

7. 国家行为主体

【答案】国家行为主体是指国际社会中独立的主权国家,以联合国组织的成员国为依据,国际社会目前己有192个主权国家。国家行为主体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国际行为主体,是决定国际政治事务的发展进程、构成国际关系的主导力量。国家行为主体与非国家行为主体共同构成国际行为主体。

8. 霍布斯主义

【答案】霍布斯主义是把国际关系描述为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国家行为是不受任何道义或法律的限制的,国家遵守协定只是出于权宜之计。在这样一种国家相互争斗的竞技场上,国家利益是相互排斥的,战争是最典型的国际行为。

9. 理想主义

【答案】理想主义是指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产生较早的一个学派。这一理论体系亦被称为制度跨国主义,其关注点是国际规范和制度化的全球合作。这一范式认为,通过国际合作,建立国际法和国际组织,能够规范国家的行为,制比侵略,实现国际和平。以集体安全原则来解决国家间的安全问题,是这一范式所设想的主要模式。从威尔逊倡导建立国际联盟到罗斯福策划建立联合国,其指导思想都是想通过建立世界性组织来实施集体安全原则。这种构想追求的不是权力的平衡,而是某种权力的共同体。在这个新体系中,所有国家将在共同的事业中合作,为所有国家提供安全与正义。理想主义者认为,国际组织即使不能提供世界政府,至少也能提供某种国际行为规范和约束。

10.核禁试

【答案】核禁试是指无核武器的国家要求有核武器的国家禁比进行核武器试验。无核武器国家要求彻底的核裁军,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求核武器国家停止核试验。这一要求实际上自核武器一出现就开始了。1954年,印度首次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缔结一项禁止核试验国际协议的要求。从1957年开始,全面禁止核试验就成为联合国大会的一项议题。然而,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有关停

止核试验的决议,并没有对核武器国家产生约束力。在核禁试间题上,国际社会取得的最大成果就是《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通过。

二、简答题

11.国际政治中的军事因素表现为哪几个方面?

【答案】国际政治中的军事因素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战争。战争自有国家产生以来就同国家间的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国家间关系的一种形式。在国际政治中,战争主要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它是政治的继续,是流血的政治,是解决国家间政治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同时,它也是所有军事因素中最典型、最重要的因素,因而也是对国际政治影响最为直接和强大的因素。

(2)武装冲突。它是指国家之间为解决彼此争端而采取的一种剧烈的军事对抗行动。在国际法意义上,武装冲突通常是指不构成战争状态的军事对抗行动,即没有开战的正式方式,没有宣战,只有实际上的战斗。与战争相比,其特点是战斗活动地区有限、持续时间较短、对抗规模及破坏性不大等。武装冲突虽然一般说来是较战争更低层次的军事因素,但在国际政治中却是比战争更为频繁出现的军事因素。许多国际政治学者也将武装冲突与战争划分为一类。

(3)军备与军事实力。它是指各国的军事编制及武器装备等,是军事因素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国际政治的一种强有力的因素。巩固、加强和显示自己的军备,削弱、限制和破坏对方的军备,是国际政治斗争中司空见惯的形式。例如,军备竞赛、裁军谈判、核试验和核威慑、大型军事演习、大规模的军队集结与对峙等,都是军备与军事实力在国际政治中运用的表现形式,由此构成了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容。

(4)军事集团与军事同盟组织。它是国家之间为了某种共同的政治利益而在军事领域里结成的联盟性组织。尽管这种现象本身在国际关系中早己有之,如古代的斯巴达同盟、十字军同盟,近代的欧洲反法同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协约国与同盟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西斯轴心国与反法西斯同盟国等。但以往的军事同盟都带有时间上的短暂性和联系上的松散性,因而其本身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的作用并浦、很大。真正密切联合为一个整体并直接参与国际政治的军事集团和军事同盟组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并且相互对抗而出现的。1949年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1955年成立的华沙条约组织,以及这两大军事同盟集团灼相互关系,成为二战后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容。

12.反思主义的理论有些什么共同点与不同点?

【答案】反思主义的理论包括规范理论、女性主义理论、批判理论、历史社会学以及后现代主义理论等。

(1)反思主义的理论的共同点

这些理论学派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国际关系中理念性的东西,诸如观念与话语的作用,结构与行为体的相互建构,以及权力的非物质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等。

(2)反思主义的理论的不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