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988比较文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填空题

1.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把符号分为更小的元素,并把符号的形式因素称作_______,与形式相联系的观念或概念称作_______。

【答案】“符具”; “符指”

【解析】索绪尔认为,符号是一个具有一定意义的客观对象。一个符号由“符具”和“符指”组成。“符具”指的是一个可被人感知的具体“形象”:“符指”指的是“符具”所指涉的物质对象的精神性概念。

2. 在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基础上,台湾学者提出了比较文学的另一类型:_______。

【答案】阐发研究

【解析】阐发研究作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之外的第三种比较研究的类型,是由台湾学者首先提出的研究类型。他们将“援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并加以考验、调整以用之于中国文学之研究”称为“阐发研究”。阐发研究用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批评方法去解释另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作品,它可以是理论对作品的阐发,也可以是理论与理论之间的相互阐发,甚至是其他学科与文学之间的相互阐发。是一种双向的、相互的阐发,通过具体的、细微的研究来说明基本道理。主要分为四种方式: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科技阐发和综合阐发。

3. 表征意味着用语言向他人就这个世界说出某种有意义的话来,或者有意义地表述这个世界。简言之,表征是通过生产意义。

【答案】语言

【解析】表征将意义和语言同文化相联系。表征是在我们头脑中通过语言对各种概念的意义的生产。简言之,表征是通过语言产生意义。

二、简答题

4. 译介学之文学对话具有哪三个特点?

【答案】译介学之文学对话的三个特点具体如下:

(1)文本(原作和译作)构成主体对话的重要中介,这是因为对话的主体一一人(作者和译者)常常通过占有或加工文本而发生关联; 同时,进人人的实践领域(译介活动)的文本也以作者和译者之间的交流为中介,重构彼此间的相互关系,生成为人化文本。

(2)对话主体间各自在文学实践中通过阅读、教化、交流而形成的文化共通感既是彼此交往对话的前提,又可通过这种交往对话得以升华,形成不断涵括人类普遍文化价值的新的、更高层次的共通感。

(3)深厚的文化(或审美)经验、准确的精神分辨力、良好的文化(或审美)判断力是建立

主体间价值认定的基础。异质文学问共通、共同、共享的价值标准只有经过这种价值认定才能建立起来。

5. 什么是西方中心主义?

【答案】(1)西方中心主义是指一种以西方文化为中心来理解他种文化的思想方式。

(2)西方中心主义呈现为两种形式①西方人对于自身文化的扩张; ②其他民族对于西方文化的盲日崇拜。

6. 比较文学研究中对话的两个层面内涵是什么?

【答案】比较文学研究中对话的两个层面内涵主要是:

(1)对话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操作方法,它是一种话语形式。即用“非我的”和“他者的”眼光来看待所研究的对象,把不同民族的文学视为各自独立、各具特色的、相互平等的、能够展开对话的双方,对话主张破除一切形式的中心主义,实现各民族文学问的友好交流。

(2)对话是一种具有哲学蕴涵的视角和态度,它是一个理论概念:即对话这一概念具有抽象意义上的哲理意味,它指向平等、开放、无中心、非定型等理论特征。

7. 怎样理解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身份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关系?

【答案】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身份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在文化身份上本来就是中国文化传统在外域民族、异质文化语境下与外域风情、人文的一种汇通、整合,如果我们仍然驻留在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的一元视域上来研究海外华文文学,这势必与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多重文化身份相悖立。

(2)在海外从事文学创作的华裔在文化身份上有两种主要的可能性

一是移民到海外,二是从小生活在海外。虽然他们大都获有在侨居国的永久居住权,但在血缘的民族身份上他们是中国人,并且受到了很好的本土教育。

(3)当他们在外域语境下持用汉语进行文学创作时,在审美意识上和文化价值上,他们在强调自己的文化身份是中国人。但是用比较文学的比较视域对海外华文文学进行观察,中国本土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还存在着不同文化身份的差异性。

8. 当今译介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促使这门学科逐渐完成了哪些方面的多重开放?

【答案】当今译介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促使这门学科逐渐完成了四个方面的多重开放:

(1)把译介学研究视域向人类普遍问题开放。

(2)把翻译作为一种鲜活的文化活动向与日俱新的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开放。

(3)把翻译问题向广义的政治抑或思想文化领域开放。

(4)把自我向他者开放。

9. 简要论述新月诗派“新诗格律化”的诗歌理论及其历史价值。

【答案】(1)新月诗派“新诗格律化”的诗歌理论

①“新诗格律化”的提出

“新诗格律化”是闻一多首先提出,是在新月派关于新诗“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月派提倡“新诗格律化”,并不是简单地保留旧格律、古风格,而是借鉴西洋与中国传统格律,根据现代汉语的特点,所进行的新的创造。

②新诗格律化的重要内容

a. 情感的节制。新月诗人反对诗歌中情感的泛滥,主张“理智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新月派的矛头指向是他们所谓的“感伤主义”与“伪浪漫主义”,也即诗歌中情感的过分泛滥,以及不加节制的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b. 本质的淳正。徐志摩认为完美的形体是完美的精神的唯一表现,要求新诗回到诗本身,他们认为只有“言志”的内容与“语言形式”和谐统一。

c. 格律的严谨。闻一多认为,新诗固然要彻底冲决旧诗格律的束缚,但同时还应该创建新的格律,认为“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d. “三美”理论。为了创造“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提出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第一,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如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中不断重复“飞扬,飞扬,飞扬”一句,重复的运用,读来乐感明快、朗朗上口,既造成雪花的轻盈感,又产生了轻松愉快的情调。

第二,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如闻一多的《死水》,整首诗分四节,每节四行,每行九字,形式十分整齐,着实体现出“建筑美”的特色。

第三,绘画美。指诗歌要多采用华丽的辞藻,借鉴中国诗画相通的传统。徐志摩《冉别康桥》中写到夕阳中的金柳、潭底倒映的彩虹、水中的清若、斑斓的星辉等织成了色彩明丽的画面。

(2)“新诗格律化”诗歌理论的历史价值新诗格律化的倡导,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漫自由、创作态度不严肃造成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使新诗趋于精练与集中,具有了相对规范的形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此后格律体的新诗与自由体的新诗一直成为新诗两种主要诗体,互相竞争,又互相渗透,对新诗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0.从比较视域来分析中国现代文学是如何对西方现代主义进行文化过滤的。

【答案】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进行文化过滤主要依靠三个文化过滤机制:

(1)中国传统的文化审美心理

①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的文学

中国现代作家之所以偏爱象征主义文学而相对冷淡未来主义文学,就在于后者彻底否定人类以往的艺术传统的文学观念与中国现代作家既有的心理图式的冲突。中国现代作家反对的传统一般限定在思想、制度、习俗、道德等社会政治方面,而在审美心理上,他们仍然难以完全摆脱传统文化对他们的潜在制约。

②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往往将人的理想归宿指向神秘的彼岸世界的思想,但是中国一直匿乏对超验世界和终极价值的向往和追求的宗教精神传统,因此西方的这种宗教心理一直未能得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