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616管理综合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残疾人社会保障

【答案】残疾人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保证有残疾的公民在年老、疾病、缺乏劳动能力及退休、失业、失学等情况下获得基本的物质帮助,并根据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给予残疾人相应的康复、医疗、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环境等方面的权益保障,以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社会保障制度。

2. 受益基准制与缴费基准制

【答案】受益基准制与缴费基准制的解释与比较如下:

(1)受益基准制与缴费基准制的解释

受益基准制(Defined benefit System)又称“待遇确定型”,是指受益人的社会保险津贴的获得方式和数额取决于事先规定的受益标准,比如工龄、年龄以及实际生活需要等,而与实际的缴费额和缴费年限无关或关系不大。

缴费基准制(Defined contribution System)又称为“缴费确定型”计划,是指受益人社会保险津贴的获得取决于本人过去在社会保险体系中所缴纳资金的数量,而且是谁出资谁受益,受益与既往的资金贡献对等。这种方式意味着受益人的缴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固定的,而其受益程度则根据缴费所形成的基金(受缴费时间长短、费率水平高低、收缴率等因素影响)及其投资运营所形成的投资收益(受投资管理水平以及资本市场运行等因素的影响)加以确定。

(2)受益基准制与缴费基准制的比较

一般来说,无论是短期性津贴项目,如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还是长期性津贴项目,如养老保险、伤残保险等,受益基准制都具有适用性,而缴费基准制一般只适用于长期性津贴项目。从它们所承受的风险类别来看,在受益基准制条件下,投资风险、伤残风险等各种风险是由基金管理者或筹集者承担而不是由受益人来承担,但受益人却要承担雇主破产的经济风险或政府不认账的政治风险,相反,在缴费基准制条件下,投资风险、伤残风险和长寿风险完全由受益人承担而不是基金管理者或筹集者承担。

3. 社会服务保障

【答案】社会服务保障是指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尤其是具有特殊需求的个人、家庭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社会福利服务包括的内容很多,既有针对普通居民的服务,也有针对各类群体的专门化服务。在服务方式上看,既有在社区中为居民提供的各种服务,也包括在各种“院舍”中对某些特殊困难者的集中服务。当代各国的福利性服务政策行动,主要是基于商业化服务的不足和家庭自我服务功能的下降而设立的,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福利性、个体性、救助

性。主要包括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服务; 满足社会成员共同生活需要的社会服务; 针对特殊困难者的社会服务。

4. 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

【答案】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是指为了解决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险补贴待遇及关系衔接问题而建立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其目的在于解除军人后顾之忧,激励军人安心服役。国家建立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基本生活补贴制度和养老、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并给予个人账户补贴。这一制度适用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现役军人随军配偶,凡军人配偶随军期间未就业者,可享受相应的基本生活补贴和养老、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补贴待遇。

5. 引致退休效应

【答案】当退休决策和储蓄决策被同时做出,一些外生变量能够通过改变退休来影响储蓄。相对于没有受保障的人,受到制度保障的人具有更早退休的激励(更倾向于提前退休),而提前退休会导致预期退休时间的延长,这就需要在退休之前积累更多的储蓄。这种现象,被费尔德斯坦称为“引致退休效应”。

6. 农村五保制度

【答案】五保制度,五保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是针对农村中缺乏或丧失劳动能力、无依无靠、没有生活来源的老、弱、孤、寡、残疾人员,由乡、村两级组织负责向其提供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和保教等五个方面的援助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

二、简答题

7. 社会保险是如何产生的? 有何历史背景?

【答案】社会保险是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以劳动者的年老、疾病、伤残、失业、死亡等特殊事件为保障内容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它强调受保障者权力和义务的相结合,采取的是受益者与雇用单位等共同供款和强制实施的方式,目的是解除劳动着的后顾之忧,维护社会稳定。

(1)社会保险的产生

社会保险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社会保险得以产生主要是因为工业社会使人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工业劳动者构成了一个日益壮大的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无产阶级。工业社会小仅直接增加了劳动者的职业伤害风险与失业风险,而且也使农业社会里被视为个人风险的疾病医疗、养老等演变成了群体性的社会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仅仅依靠传统的慈善事业或者有限的救济措施根本不可能解决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因此,必须寻求新的社会化保障机制,社会保险制度因其能够解决劳动者在职业伤害、失业、疾病医疗、养老等方面的诸多后顾之忧,并调和劳资矛盾,很自然地成为各国政府的首选。

(2)社会保险产生的历史背景

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

①社会背景—工业社会

工业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和生活风险结构的改变,构成了社会保险产生的基本原因和强大推动力。

②经济背景—社会化大生产与物质财富增长

只有进入工业社会后,社会化大生产才真正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社会财富亦大量增加,从而使得当时的社会有可能考虑用社会保险的方式来解决劳动者普遍存在的一些生活风险问题。

③政治背景—社会矛盾激化与工人阶级的斗争

19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开始向垄断阶段发展。社会问题异常突出,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基本生存权利,为争取社会保障而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社会民主运动此起彼伏,工人运动空前高涨。在这种政治背景下,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资产阶级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采取软化政策以缓解社会矛盾,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将社会保险作为“消除革命的投资”。

可见,社会保险产生的过程就是适应工业社会带来的变化和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经济背景与政治背景下产生的,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

8. 谈谈你对中国社会保障未来发展的见解。

【答案】(1)宪法的规定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不仅表明了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与方向己经明确,而且揭示了国民的社会保障权益正在得到确立,它预示着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将进入一个较快的发展阶段。

(2)理清政策取向

借鉴国外经验不等于与国际接轨,利用民间力量和市场机制不等于走私有化道路,维护经济发展不等于只服从于经济增长,强调个人责任不等于政府可以推脱自己的责任。因此,稳妥而又有效的选择将是在植根现实国情的基础上走理性而又中和的发展道路。

(3)发展目标

①中长期目标即在社会保障制度最终定型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全体国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并在维护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与和谐发展中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②分目标包括:一是尽快实现制度定型,包括完成国家立法、在政府主导下完善保障体系、健全监管机制和全面实现社会化等; 二是维系整个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协调与和谐发展; 三是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并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 四是促使新制度的有效性不断提高,在与时代保持相适应的条件下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久远制度安排。

(4)制度的价值理念的选择

应当确立大协调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维护公平、促进和谐的价值取向。

(5)现阶段,中国社会保障发展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