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教程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推动制度变迁的主要因素
【答案】由于制度规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制度的影响也有一定的惯性,所以,制度规范系统形成之后,并不总是自动地发生变迁,而是需要动力来促进制度的变迁,推动或影响制度变迁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国家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制度规范的提供者; 国家为各种社会经济组织提供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制度基础; 国家是意识形态创建的主体,意识形态虽不是具体的制度规则,但它是社会基本制度的构成基石出。
(2)集体行动集体行动,是指人们按照集体共同目标的要求而采取一致的行动,是集体成员为达到共同目标而选择合作性的行动。奥尔森认为,影响或阻碍集体行动的突出问题便是“搭便车”行为。“搭便车”行为,是指集体中的个人选择不合作的行为,但又获得了与其他成员相同的收益。就制度变迁而言,一个新的、高效率的制度框架,能否对一定社会群体发挥作用,关键在于群体成员是否可以在制度创新和选择上达成集体行动,即采取合作。集休行动的实现,既是制度变迁的动力,同时也受制度安排的影响。
(3)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指在设计、制定、实施和维护制度过程中所需要支付的各种成本或费用。交易费用理论是从成本一收益分析的视角来考察制度变迁的。如果制定、实施和维持一项制度的成本降低,其净收益无形中得以提高,那么,社会对这种制度的需求也就自然增强,制度变迁的动力也就提高了。
2. 集体行为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集体行为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各是什么?
【答案】(1)集体行为的基本含义集体行为是不受现有社会规范控制的,没有明确目的和行动计划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集体行为是众多人的社会互动的结果,具有群体性、非组织性和突发性的特点。
(2)集体行为发生的原因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不平等是发生集体行为的主要原因;
②意外事件的发生是导致集体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③变革中的规范和模式的不明确,也会产生集体行为,旧的规范和模式不适用了,而新的规范和模式又没有产生出来,使人们无所适从,从而发生集体行为;
④价值观念的改变也是发生集体行为的一个原因。人们改变对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念,追求一种新的目标和新的生活方式,但这种新的目标和新生活方式是什么,并不明确。
(3)发生的条件
①接触与摩擦集体行为是众多人的共同行为,首要条件是人们必须发生接触,许多人为了一个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而聚集到一起,发生接触,互相摩擦,使人们极易接受刺激和做出极快的反应,这种反应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感情的冲动,是非理智的。
②情绪感染在人群密集的场合,情绪极易感染,而且这些感染是循环式的连锁式的反应过程。 ③集体激动情绪感染进一步发展,就会促成集体激动。集体激动时,除了情绪的互相感染继续发展之外,还有两个特点:
a. 集体中的每个成员的感情都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形成一个激动的人群;
b. 在集体激动的前提下,人们将小顾旧的行为规范的控制,做出一些非规范的行为和事情来,当集体情绪发泄完了以后,集体行为就告结束。
3. 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文化的特点有:
(1)超生理性文化的超生理性或超生物性,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文化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和学到的,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
(2)超个人性超个人性也被称为文化的共享性。当某种行为和价值被群体接受、共享时,它们才成为文化并被保存和流传下来。个别人的怪癖或做法不能成为文化,因为它不会被群体认同,所以不会被保存下来,在这种意义上文化具有群体合理性。
(3)象征性象征性是指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符号是人类表达意思、进行交流的工具,包括人类的语言、表情、姿势,以及标志等任何有意义的表达某种事物的东西。
(4)全括性文化不是单一的现象,而是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社会行动或社会现象,都包含了文化的因素。在这一意义上,文化既抽象又具体。
(5)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
(6)传递性与变迁性文化的传递性,是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文化的变迁性,是指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会发生文化的变迁。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时刻处于变化之中。
4. 目前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主要是由哪些阶层构成的?
【答案】目前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主要是由以下阶层构成: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这是指在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行使实际的行政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具体包括:中央政府各部委和直辖市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处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 各省、市、地区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乡科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
(2)经理人员阶层。这是指大中型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高中层管理人员。这一阶层的社会成员主要来源于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原来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干部; 第二部分来自较大规模的私营企业或高新科技产业领域中的私营企业; 第三部分是三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3)私营企业主阶层。这是指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或固定资产并进行投资以获取利润的人,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即包括所有雇工在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的业主。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这是指在各种经济成分的机构中专门从事各种专业性工作和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在中国的阶层结构以及社会中间层中所占的比例还比较低,主要集中于城镇。
(5)办事人员阶层。这是指协助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专职办公人员,主要由党政机关中的中低层公务员、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中的基层管理人员和非专业性办事人员等组成。
(6)个体工商户阶层。这是指拥有较少量私人资本并投人生产、流通、服务业等经营活动或金融债券市场并以此为生的人。
(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这是指在商业和服务行业中从事非专业性的、非体力的和体力的工作人员。
(8)产业下人阶层。这是指在第二产业中从事体力、半体力劳动的生产工人、建筑业工人及相关人员。
(9)农业劳动者阶层。该阶层是指承包集体所有的耕地,以农(林、牧、渔)业为唯一或主要的职业,并以农(林、牧、渔)业收入为唯一收入来源或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
(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这是指无固定职业的劳动年龄人群(排除在校学生)。
5. 简述群体规范、目标、凝聚力在群体运行中的作用。
【答案】(1)规范是指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整体行为的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是成员对群体中正规和恰当的行为方式的共同期望与信念。规范对群体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稳定群体和促进群体成员间的变化。
①稳定群体。通过规范,建立群体的内部控制,帮助群体成员控制自己的行为。规范在许多方面有助于群体的稳定。
a. 如果一个成员偏离群体期望,其他成员将处罚他。群体按照其他成员的期望来纠正群体成员的行为。
b. 规范为群体成员的行为提供指引,群体成员可以用规范来预测他们的行为是否会被接受,在群体中他们将感到更安全。
②规范能促进群体成员发生行为上的改变。如果群体成员服从这些规范,群体就会成为所有成员互相帮助和支持的场所。此外,规范也会导致群体中不良的行为模式。在一些群体中,规范导致了群体成员的一些不良行为的形成。
(2)群体目标的作用
①引导和激励群体成员。群体成员会为他们渴望和重视的东西而工作。所以,群体日标展现了群体成员的动力,有助于引导和鼓励群体成员参与群体活动。
②发展成员责任心。为了有效地实现群体目标,必须划分角色和责任。在建立目标的基础上,应计划和协调群体成员的分工,这样就能够以工作为基础去分配角色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