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人格是个体在特定文化状态下的生存样态。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受文化影响和制约的。个体人格在其形成期间要受家庭文化主要是父母人格、社会文化心态和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的影响。父母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同时也倾向性地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价值标准来做教育个体;社会文化心态包括社会风俗、习惯、审美倾向等方面。个体生活于其中,耳濡目染,这些风俗、习惯和审美倾向就被个体内化为自己的习惯和倾向,这其中当然包括有当时社会的实有人格和价值标准。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则是个体在接受语言的过程中进入个体的意识和潜意识的。这三种在个体幼年时占有个体,形成个体的期待人格即理想人格,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以及人生体验加深,个体又重新理解文化,理解社会现实人格及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个体理解这些文化的基础是个体幼年形成的期待人格,个体在这种期待人格的基础上理解、选择、改造文化,并不断形成自己的新的期待人格,并使之具体于行动中,个体的人格就不断的向前发展。文化扩展了个体的生存境界、塑造了个体的人格,个体人格也为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文化与人格就是在这个双方运动中共同发展的。苏轼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亦是如此。苏轼幼年受到家庭特别是其父母严格的儒家文化的教育,但是同时亦受到庄子和佛教的影响,因此,苏轼形成了以儒家理想为主夹有庄佛人格理想的期待人格。苏轼入仕后,在凤翔任职期间,因其期望过高而地位低下是他陷入了兼济不能的矛盾痛苦状态之中。而到了杭州,由于中国文化崇尚仕中隐的文化传统和禅宗生活方式的影响,使苏轼形成了仕中隐,亦官亦隐的人格状态。乌台诗案后,死亡的威胁和庄佛的影响是他达到了不畏生死、豪放旷达的人生境界。元 八年的宫廷生活却又使他陷入了无聊的争斗之中,他渴望田园之乐,而到了惠 贬 时期,他学陶园名,终于形成了冲淡平和的人格来。 全文共六万字,分上下编,上边分两章,第一章为文化与人格的理论探讨,第二章为苏轼人格的形成:虾边主要论述苏轼人格的发展,其中又分为六个阶段。最后是结束语,着重探讨苏轼人格的意义和影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