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802石油地质综合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等粒结构

【答案】等粒结构是火成岩结构之一,岩石中同类矿物的颗粒大小相近的全晶质结构。按粒径大小,目前国内应用较广的划分是:粗粒( >5毫米)、中粒(2~5毫米)、细粒(<2毫米)、微粒(< 0.2毫米)。

2. 挖掘(拔蚀)作用

【答案】挖掘(拔蚀)作用是指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将与冰川冻结在一起的冰床基岩碎块拔起带走的过程。挖蚀作用的强度受冰劈作用的控制,冰劈作用发育,则岩石裂隙不断扩大撒、增多,变得较为破碎,利于挖掘作用的进行。

3. 逆冲断层

【答案】逆冲断层是指位移量很大的低角度逆断层。倾角一般在30°左右或更小,位移量一般在数公里以上,常常显示出强烈的挤压破碎现象,形成砾岩、碎裂岩和超碎裂岩等断层岩。

4. 解理

【答案】解理是指矿物晶体受应力作用而超过其弹性限度时,沿一定结晶学方向破裂成一系列光滑平面的固有特性。这此光滑的平面叫做节理面。节理是晶质矿物才具有的特性,严格受晶体结构因素的控制。

5. 地温梯度

【答案】地温梯度又称“地热梯度”、地热增温率,是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底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以每百米垂直深度上增加的℃数表示。低温梯度是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

6. 沿岸堤

,是指由激浪流将沙或砾石以及贝壳碎片堆积在高潮线附近而【答案】沿岸堤又称“滨岸堤”

形成的堤状堆积体。它的延长方向与岸线平行,高数米,长数百米至数公里。是堤式海滩的组成

,也可成为一组大致平行的堤出现。部分,其前缘是砂质海滩。可以单一出现(表示岸线的稳定)

7. 喷出作用

【答案】喷出作用是指岩浆从源区产生,到分凝、上升并从地表某个薄弱地带喷出地表最后

,喷出作用有多种类型,主要有冷凝形成岩浆岩的作用。喷出作用形成的岩石为喷出岩(火山岩)

裂隙式、中心式、宁静式、爆裂式等。喷出产物主要有气态、液态和固态。

8. 碳酸化作用

【答案】碳酸化作用是指当水中溶有CO 2时,水溶液中除H 和(OH )离子外,还有CO 3和HCO 3离子,碱金属及碱土金属与之相遇会形成碳酸盐,这种作用称为碳酸化作用。硅酸盐矿物经碳酸化作用其中碱金属变成碳酸盐随水流失。

9. 生物化学岩

【答案】生物化学岩又称生物化学沉积岩,是岩石风化产物中的溶解物质(胶体溶液的和真溶液的)通过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生理活动使某种物质聚集而成的岩石。自然界中常见的生物化学岩有硅藻土、介壳石灰岩、礁灰岩、磷块岩等。这类岩石往往具有生物或生物碎屑结构。有关的矿产有磷矿、铁矿、硅藻土矿等。

二、简答题

10.试述浊流的成因及浊流沉积物的主要特征。

【答案】(1)成因

浊流是一种含多量悬移物质的海水顺海底运移的密度流。由悬浮沉积物扩散引起的一种含有大量泥沙,在重力作用下沿着盆地底部流动,形成的水下沉积物重力流或水下密度底流。两种不同密度流体的密度差异,是产生浊流的根本原因。

(2)沉积物特征

①具有递变层理,自下而上粒度由粗变细,显示由衰减水流沉积而成。递变层是浊流沉积的主体。一般递变层愈厚,其粒度也愈粗。在递变层之上可出现平行纹层。

②由于浊流周期性地反复发作,砂质为主的浊流沉积层常与细粒的深海或半深海沉积呈互层,细粒沉积常常是浊流活动间歇期的产物。单个浊流沉积层厚度不大,一般自数厘米至数米不等,单层浊流层可以稳定地延布于较大面积上; 多层重复出现,总厚度可以较大。

③每个浊流层的底面与下伏细粒泥质层之间呈突变接触关系; 浊流层的顶部,则逐渐过渡为泥质层。浊流层底面发育大量印痕,为浊流沿泥质层之上冲刷而成,或由所携带的砾石、生物遗体等刻划而成。有的底面印痕为生物扰动所致。

④浊流沉积中可有旋卷层理,其形成与局部液化作用有关。

⑤深海的浊流沉积中含有生活于近岸和浅海环境的有孔虫和介形虫等微体生物,有时含大的贝壳和植物残体; 而在浊流层之间的细粒沉积层中,则不含这类移位或再沉积的浅水生物遗骸,细粒沉积层中可有深海的底栖生物。

⑥物质组成以陆源碎屑为主,包括岩屑、石英、长石和云母等,分选中等或较差,有时含海绿石,泥质层中含有粘土矿物及细分散的石英。在局部地区,浊流沉积可由碳酸盐或火山物质组成。

⑦浊流沉积多呈长条状或舌状展布,在陆坡外缘常成扇形,其长轴方向垂直于岸线。

11.影响冰川运动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它们分别是怎样影响冰川运动速度的?

【答案】冰川运动指冰川的移动。它是控制冰川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能量的来源。运动的形式一般分为重力流和挤压流两种。影响其运动速度的因素如下:

(1)地面坡度

坡度越大则移动越快。

(2)冰川厚度与温度

冰层越厚则压力越大,动能越大,运动速度越快。温度较高时则冰的活动力较强,移动较快。

(3)地面的光滑度

地表越光滑则冰川移动阻力越小,移动越快; 相反,地表粗燥不平,则阻力较大,移动较慢。

(4)融冰含量

温度升高,一部分的冰融化成水,则融冰含量增加,流动性增加,冰川运动较快。

(5)冰川携带岩石碎块的影响

冰川携带岩石碎块越多,则压力越大,动能越大,移动越快。

12.如何判别断层的存在?

【答案】野外判别断层的存在主要有以下标志:

(1)地貌标志

①断层崖:通常是挽近活动断层面形成的陡崖。正断层相对容易形成,发育于盆地、平原与山地(脉)之间。

②)断层三角面:通常是挽近活动断层面形成的陡崖受与崖面垂直方向的水流侵蚀切割、形成的沿断层走向分布的一系列三角形陡崖。也发育于盆地、平原与山地(脉)接合部。

③错断山脊:通常是挽近平移活动断层相对平移错动,造成某一方向的山脊发生突然的、有规律的错断。

④串珠状湖泊-洼地:由大断层引起的断陷或破碎带形成的湖泊、洼地,在走向上呈线状、串珠状分布,单个湖泊、洼地也具有定向的特点。

⑤带状分布的泉水:泉水(点)呈带状、线状分布也是断层存在的标志之一,温泉一般是现代活动断层重要证据。

(2)地质标志

①错断线状、面状地质体:先于断层形成之前的线状、面状地质体(如地层、矿层、岩脉、侵

入接触面、劈理或相带界线)被之后断层切割后,在平面、剖面上突然中断、错开而不连续现象。

②断层活动引起的构造强化:主要表现在岩层产状的急变、节理化、劈理化和片理化密集带的突然出现,小褶皱以及一些挤压破碎现象的剧增等,另外,构造透镜体的出现也是断层引起的构造强化的一种表现。

③岩浆活动与矿化:大断层尤其是切割很深的大断裂常常是岩浆和热液运移的通道和储集场所。如果岩体、矿化带或硅化等热液蚀变带沿一条线断续分布,常常指示有大断裂或断裂带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