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801地质学综合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沿岸堤

,是指由激浪流将沙或砾石以及贝壳碎片堆积在高潮线附近而【答案】沿岸堤又称“滨岸堤”

形成的堤状堆积体。它的延长方向与岸线平行,高数米,长数百米至数公里。是堤式海滩的组成

,也可成为一组大致平行的堤出现。部分,其前缘是砂质海滩。可以单一出现(表示岸线的稳定)

2. 岛弧

【答案】岛弧是指大陆边缘连绵呈弧状的一长串岛屿。与强烈的火山活动、地震活动及造山作用过程相伴随的长形曲线状大洋岛链。岛弧是分隔大洋与边缘海的重要构造地貌单元。

3. 挖掘(拔蚀)作用

【答案】挖掘(拔蚀)作用是指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将与冰川冻结在一起的冰床基岩碎块拔起带走的过程。挖蚀作用的强度受冰劈作用的控制,冰劈作用发育,则岩石裂隙不断扩大撒、增多,变得较为破碎,利于挖掘作用的进行。

4. 大地水准面

【答案】大地水准面是指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平滑封闭曲面。在测量工作中,均以大地水准面为依据。因地球表面起伏不平和地球内部质量分布不匀,故大地水准面是一个北半球较细长,南半球较粗短的不规则曲面。

5. 层裂

【答案】层裂是指形成于地下较深处的岩石,因有上覆岩石的重量而承受着较大的围限压力,当上覆岩石被剥蚀而出露地表时,便解除了原来的围限压力,体积产生膨胀。由体积膨胀产生的张应力可使岩石产生平行于地表的裂隙,形成层裂。

6. 洪积扇

【答案】洪积扇是指洪流一边侵蚀沟床、沟坡的同时也将大量的碎屑物质搬运到沟口或山坡低平地带,因流速减小而迅速堆积形成的扇状堆积体。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河流多为间歇性洪流,有的虽为经常性水流,但其水量变幅较大,也具有山区洪流的性质。

7. 水平运动

【答案】水平运动是指沿着地球球面切线方向发生的地壳运动。水平运动的大尺度地质表现是:地质体发生大规模水平位移,地壳物质遭受强烈的挤压作用,广泛发育线性褶皱和逆冲断裂的造山带; 或者是因伸展作用使岩石圈发生水平拉张而形成的地堑或裂谷系; 或者因扭动作用而形成

区域性剪切构造网络等。

8. 溶洞

【答案】溶洞是指发育在潜水面附近,由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横向延伸的洞穴。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由此形成的地貌一般称为喀斯特地貌。

9. 羊背石

【答案】羊背石是指当冰床底部有凸起的基岩时,迎冰面磨蚀作用强,表面光滑,坡度变缓。背冰面挖蚀作用较强烈,表面变得凹凸不平,坡度变陡。当冰川消融后,这些遭受磨蚀和挖掘的基岩,若保留下来,便形成羊背石。

二、简答题

10.为什么沙丘能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答案】因为形成沙丘沙气流结构、风力方向和含沙量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沙丘。主要分为:

(1)新月形沙丘,又称横向沙丘。平面如新月,走向与风向垂直或大于60°。沙丘两侧有顺风向前延伸的两个尖角,高度一般在数米至十余米。迎风坡为凸坡,较平缓,坡度约5°~20°; 背风坡为凹坡,较陡,坡度约28°~34°。

(2)纵向沙垄。沙丘形态的走向与起沙风合成风的方向基本一致(一般小于30°)。长条状展布,最长达数十千米,高约数十米,宽数百米。沙源丰富时形成复合型纵向沙垄。

(3)长时期的多风向风沙流的作用下,在山前或地形较复杂的地区可形成金字塔沙丘,蜂窝状沙丘等。

11.地球因具有哪些特殊的条件因而有了生命的起源? 又因具哪些条件而促进了生物界随着地质发展得以不断演变与发展?

【答案】(1). 必要的组成物质

要有碳,氢,氧,氮等生命元素. 同时也应看到,生命物质由简单的有机物转化而来,有机物的产生为生命奠定了直接的物质基础。

(2)适中的光和热

光和热的意义首先是生命活动的能量源泉. 光在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适中的光和热产生了适宜的温度,当然也就保证了碳原子的化学键不被破坏,生物过程正常进行。

(3)液态的水

水在适宜的温度下以液体状态存在. 水是生物体绝对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同时也是生命活动的重要介质,生物所需的某些矿物质是从水中而来的。

(4)大气

类似地球上的原始大气,还远不足以最终决定生命的存在. 这种大气可以通过紫外线照射或电火花合成有机物,但是因为缺少足够的氧,不能保护生命安全不受陨石的损伤,缺少臭氧层不能保护生命安全不受紫外线的损伤,同时也不具备适当组分不能保护行星表面的热量. 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对生命存在至关重要。

12.岩石圈板块是如何运动的? 并遵循些什么规律?

【答案】(1)岩石圈板块运动强度的非平稳性

主要有三点依据,即大洋中脊的变格和跳位现象,以及热点轨迹走向的显著变化; 古地磁视极移曲线沿走向突然改变而分开; 岩石圈板块相对于热点,其运动速率发生过较大变化,比如北美、欧亚、非洲和南极洲板块早期的运动速率曾达到过8cm/a,而现在的运动速率则为2cm/a左右. 地震活动的幕式特征也是板块运动非平稳性的反映.

(2)岩石圈巨型构造系的反对称性

全球巨型构造系的空间位置和几何形式虽相互对称,但活动构造特征是相反的,故称反对称性. 全球3/4的大洋和洋脊裂谷集中在南半球,那里有相当高的热流值,代表扩张型半球; 相反,全球3/4的大陆和活动造山带则集中在北半球,那里有广泛的地震活动,代表压缩型半球,此与南半球形成鲜明对照. 在以经度180°为中心的太平洋半球,其环太平洋消减带代表着压缩型半球,边缘环带为以180°半径为中心的环带;

(3)岩石圈板块总体向西漂移的定向性

北半球岩石圈板块运动矢量相对热点参考架都是向西漂移旋转的. 南半球除印度洋、太平洋和非洲是向北运动外,太平洋和大西洋洋脊,虽然以向两侧做离散运动为主,但洋脊西侧运动矢量明显大于东侧,因此,整体上仍然可以看作是向西漂移的. 由于北半球较南半球向西漂移量较大,故在赤道附近可能存在着一个南、北半球相对运动的扭动带.

13.如何区别张节理与剪节理?

【答案】节理是断裂两侧岩块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形式,有时也称为裂隙。根据节理形成的力学机制,又可以分为张节理和剪节理。

(1)张节理

张节理是岩石受到的拉张应力超过岩石的抗张能力时所产生的破裂,因此,张节理的延伸方向通常与主张应力方向垂直。在剪应力的作用下,岩石中也会出现张节理,此种张节理大多呈雁列状成群出现。

(2)剪节理

剪节理是岩石受到的剪切应力超过岩石的抗剪能力时所产生的破裂。一般情况下,岩石抗剪切的能力远远小于它的抗压能力,因此岩石在承受压应力的情况下往往先形成两组互相交叉的剪节理,也称为共轭剪切节理。实验表明,共轭剪节理的锐兔指示主压应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