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思想品德课,原名思想政治课,简称思品课,是初中阶段的必修课。思品课程的改革,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剖析新一轮思品课程改革的背景,从应对时代提出的各种挑战,提升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育新时代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高度等方面提出思品课改革的必要性,阐述了思想品德课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征,并依据生活的逻辑,即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将学理上分开的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新的逻辑构建,实现了有关知识在生活主题上的有机整合。本文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新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学习方式、呈现方式以及主题模块四个方面概括出其结构上的特点,这是新课改中的一个亮点。
但是思品课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些新课改理念不到位,彻底否定传授知识,认为传授知识和促进学生发展是对立的,不利于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再如,有些教师歪曲新课程重过程的要求,在形式上大做文章,滥用多媒体,讨论提问形式化等;还有,与新课改同行的教育评价制度滞后,一所学校升入重点学校的人数仍然是衡量该学校办学质量的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砝码;一位教师的教学成果,成绩仍然是几乎唯一的衡量标准,因此,有人甚至认为目前实施的新课改是戴着脚镣跳舞。
笔者认为:要使新的思想品德课改革深入人心,首先应扎扎实实贯彻与新教材同步的新课改评价体系,领会新课程评价的理念和方法,遵循新课程改革的方法,这是新课改的指挥棒。我校在思品课程改革实践中,尝试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让学生以及与学生有关的其他人员参与评价的过程,并改变了以往将纸笔测试作为惟一或主要的评价手段的现象,教师们主动、积极地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即采取了多主体评价和多样化评价相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其成为课改中的一个重点。其次,针对思想品德课中一些教师存在的对教改理解错误的现象,我认为应重视和落实“双基”教育目标,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需用则用,不需用则不用,同时不能走极端,正确处理好知识和活动的关系,明确知识是实现能力和价值的重要载体。再次,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师角色的转换是课改的核心问题,新课程改革引起的教育观念、教学习惯、教学情境以及新的学习方式的变化,期待着中学思想品德教师角色的变化,成为平等的对话者,课程的设计者,教育的研究者,学科教学的专家。同时,我认为当前新课改中关于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比较多,尤其是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很多是穿新鞋、走老路,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效果,避免形式化。最后,开发和利用思想品德课的课程资源,这不仅包括积极开发校内课程资源,还包括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和积极开发其他学习资源,使其能够为思品课教学服务。只有这样,思品课教学才能焕发出永恒的生命活力。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