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山东大学经济学院433税务专业基础[专业学位]之税收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实现总供求均衡的税收政策手段。

【答案】税收政策手段是为实现税收政策目标服务的, 税收政策的每一项目标均需要有相应的税收政策手段才能实现。

(1)根据税收政策在调节社会总供求和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作用, 可以把税收政策分为如下几类:

①轻税政策, 即扩张性税收政策, 指国民经济存在总需求不足时, 通过减税扩大社会总需求。可采用的税收政策手段包括:降低税率、废除旧税种以及实行免税和退税等。

②重税政策, 即紧缩性税收政策, 指在总需求过旺的情况下, 通过増税抑制社会总需求、消除通货膨胀。可采用的税收政策手段包括:提高税率、设置新税、取消原有的税收优惠条款或缩小税收优惠的范围等。

③中性税收政策, 即税收保持“中性”, 尽量发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通过市场机制形成价格, 引导资源配置, 税收不应进行不必要的干预。

(2)我国着眼于宏观供求总量调控的税收政策主要有:

①将生产型増值税调整为消费型増值税

为进一步消除重复征税因素, 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税收负担, 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和促进产业结构

调整, 我国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由生产型全面转型到消费型的增值税转型改革。

②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我国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 营业税和增值税的重复征税问题越来越突出, 为进一步消除重复征税因素, 优化税制结构, 自2012年1月1日起, 国务院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等开展营改增的试点, 后逐步推广到全国、更多的行业, 计划2015年全面实现营改增。

③减免农业税

2006年我国全面废止农业税, 不仅减轻了农民负担, 起到了促进社会公平的效果, 而且提高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能力, 促进了消费、投资乃至整个经济的增长。

④调整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和累进税率

2011年我国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的月扣除额从2000元调整为3500元, 同时由九级调整为七级超额累进税率。个人所得税税基缩小, 边际税率相应降低, 使得纳税人的实际收入増加, 提高其消费能力, 拉动社会总需求。

2. 简述税收预测的概念和作用。

【答案】预测就是根据过去和现实的实际资料, 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推测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将预测应用于税收领域, 便形成了税收预测。

(1)税收预测的概念

税收预测是指在一定经济理论的指导下, 根据经济和税收收入历年统计资料,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定量的方法, 对未来税收收入总量和结构等发展趋势所做出的分析、判断和推测。

①税收预测是税收计划的基础

为编制税收计划和检验税收计划提供了依据, 并可用于推测税收计划的执行结果。

②税收预测一种特殊的经济预测

税收预测研究的是税收发展前景在数量方面规律性的体现, 具有经济预测的一些特征。

(2)税收预测的作用

(1)建立现代税收管理体系的出发点

以税收收入预测为出发点, 就是要以科学预测基础上的税收收入规模为税收收入计划目标, 制定详细的收入目标体系。

(2)准确编制税收计划的重要基础

只有正确运用科学方法来预测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税源变动趋势, 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税收计划编制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

(3)严格税源监控、提高税收征管能力的重要手段

只有在对税收收入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 才能有效监控税源, 掌握税收工作的主动权, 进而通过分析税收计划与实际工作的差异, 找出征管中的紕漏, 从而有的放矢地强化税收征管, 提高税收征管能力。

3. 简述增加公共产品后经济资源配置的平衡变化及其政策意义。

【答案】公共产品是由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用的产品或劳务, 是指专门用于满足维系整个

社会群体共同需要的用途的产品或劳务。公共产品具有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

(1)増加公共产品后经济资源配置的平衡发生变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提供私人物品满足个人需要, 是通过价格机制经由民间部门的资源配置实现的, 而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只能通过特定的预算安排或政治程序经由财政的资源配置来实现, 这样, 资源配置的组合就在民间部门和财政部门之间进行。增加公共产品后经济资源配置的平衡是政府的资源配置与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恰当结合问题。

用Z 表示社会总资源, X 表示民间部门配置的资源, Y 表示财政部门配置的资源, 则Z=X+Y。从图可知, 资源配置存在各种比例的组合[]。

①如果公众期望的配合点在A 点, 实际的资源配置组合点又恰好落在A 点, 此时, 便达成了一项社会均衡的资源配置, 公众的个人需求与社会公共需求在A 点上均可获得满足。

②如果公众期望的组合点在A 点, 而实际的资源配置组合点在B 点或C 点上, 则预示着公众的期望未能实现, 社会资源的配置处在非均衡点上。因此, 若要财政决策符合公众意愿必须选择在A 点的社会资源配置组合。

图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系

(2)増加公共产品的政策意义:

①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通过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 能够满足社会公共需求, 克服市场经济缺陷, 实现社会供需平衡经济稳定。

②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满足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

③在财政实践中, 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 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这种稳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熨平经济危机, 减少市场经济动荡, 实现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4. 如何协调税收政策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

【答案】税收政策主体是指税收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一般指某一级政府和财政税务机关。

(1)税收政策主体的重要作用:

①税收政策的具体执行者。税收政策实际效应如何, 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执行主体对政策实质与界限的把握。

②税收政策的重要建议者和主要策划者。财税部门对税收政策在实践中的运用情况最了解, 因而对税收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最具发言权。

③税收信息的直接反馈者。财税部门对税收收入的组织征收过程也是经济信息和税务信息的收集与掌握过程, 这些信息将为税收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提供重要的依据。

(2)税收政策相关主体之间的协调包括:

①税收政策决策主体与执行主体的关系协调

立法结构是决策主体, 职能部门是执行主体, 在市场经济国家, 对这层关系的协调多是通过立法机构与执法机构职权的确定来解决的。由于法律体系健全, 决策主体与执行主体职权范围界定清晰, 相互之间的制约相对具有刚性, 其关系的协调也主要通过法律程序来解决。

②中央政策主体与地方政策主体的关系协调

对中央与地方税收政策主体关系的协调主要是通过财政体制的制定来实现的。实行分税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