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433税务专业基础[专业学位]之税收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税收的效率原则?
【答案】税收效率原则要求政府征税要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行, 提高税务行政的管理效率。税收效率原则包括如下两方面的内容:
(1)税收经济效率原则, 是指政府征税应尽可能保持税收对市场机制运行的“中性”, 即要使税收超额负担最小化和尽量增加税收的额外收益。税收经济效率是从税收与经济关系角度, 将税收置于经济运行过程之中, 考察税收对社会资源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影响状况。检验税收经济效率的标准, 是使税收的额外负担最小化和额外收益最大化。在有利于国民经济有效运转的前提下, 提高税收经济效率应遵循:
①尽可能压低税收的征收数额, 减少税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度;
②尽可能保持税收对市场机制运行的中性, 并在市场机制失灵时, 将税收作为调节杠杆加以有效纠正。
(2)税收行政效率原则, 是指政府应该以尽可能小的税收成本获得税收收入。有效率就要求税收的征收费
用和奉行费用尽可能最小化, 而税收尽可能最大化。它通过一定时期税收成本与税收收入的对比加以衡量。提高税收本身效率的途径如下:
①运用先进科学方法管理税务, 以节省管理费用;
②简化税制, 使纳税人易于掌握, 以压低执行费用;
③尽可能将执行费用转化为管理费用, 以减少纳税人负担或费用分布的不公, 增加税务支出的透明度。
2. 财产税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案】财产税是对纳税人所有或占有的财产就其数量或价值额(例如价值总额, 价值净额或收益额)征收的一类税收, 主要形态包括对所有类别财产课征的一般财产税、主要对房屋土地等不动产课征的选择性财产税、对财产所有人死亡后遗留或生前赠与的财产课征的遗产和赠与税。财产税的主要特征有两点:
(1)财产税以财产的存在为前提, 与财产交易无关, 只要财产存在, 无论财产是否发生转移(指非交易性转移)都要征税, 是对纯收入存量征收的税。
(2)虽然财产税以财产的数量和价值为计税依据, 但是除非出卖财产, 纳税人也要用财产收益或其他收益支付税款, 因此从支付的价值源泉而言, 财产税与所得税类似。
3. 为什么说税收是国家政治权利、社会管理职能的物质利益获取方式?
【答案】税收是由国家(政府)公共权力引起的、与之有本质联系的经济范畴, 国家(政府)公共权力是税收的主体和依据。
(1)从国家的角度而言:国家(政府)具有公共权力和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两种权力, 执行社会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两种职能。与所有权不同, 国家(政府)的公共权力外在于生产过程, 本身不创造物质财富, 需要特殊的成本补偿方式。公共权力主体介入经济过程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性质决定了无法通过等价交换方式进行成本补偿, 而只能通过无偿、强制、法定、均一的税收方式获得公共产品的经费。
(2)从税收的本质来看:税收是以满足公共需要为目的, 由政府凭借政治权力进行分配而体现的特殊分配关系。国家(政府)公共权力是税收的征收主体, 社会财富的所有者或占有者是交纳主体。税收存在的前提是两者之间存在利益差别。要求构建征收主体(政府)和交纳主体(纳税人或负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否则税收这个经济范畴就难以持续。
因此说税收是国家政治权利、社会管理职能的物质利益获取方式。
4. 简要分析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答案】税收具体通过个人所得税、商品税和利息税对储蓄发生影响。影响行为的主要因素, 取决于个人收入水平总水平和储蓄利率水平。其中, 所得税对私人储蓄的效应是激励还是阻碍, 取决于不同纳税人各自的所得数额大小和各自的储蓄愿望与需要。总体来说, 税收对储蓄行为的影响可体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
(1)首先作出以下假定:
①将时间划分为现实与未来两个期间, 现实储蓄全部用于未来消费;
②个人在未来期间只有储蓄利息收入, 而无其他经济收入来源;
③个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是固定不变的;
④个人所得税采用比例税率形式。
(2)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
如果仅对个人现实收入征税, 对储蓄利息收入不征税, 则由于征税减少了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 又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是固定不变的假设前提, 纳税人会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减少, 等比例地减少现实的消费与储蓄, 从而降低个人的储蓄水平。而如果对利息收入也征收税收, 或者说将利息收入纳入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 由于对利息的征税减少了个人未来期间的收入, 纳税人对未来期间收入的预期下降。为保证未来期间的生活水平, 纳税人将减少现实的消费, 增加储蓄。
(3)税收对储蓄的替代效应
在对利息收入课税的情况下, 税收降低了储蓄的收益水平, 使储蓄相对于现实消费的“相对价格”提高。这时, 纳税人在储蓄与现实消费的选择中更倾向于增加现实消费, 而相应减少储蓄。一般来讲, 税收对储蓄收入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水平。
5. 简述税收预测的概念和作用。
【答案】预测就是根据过去和现实的实际资料, 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推测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将预测应用于税收领域, 便形成了税收预测。
(1)税收预测的概念
税收预测是指在一定经济理论的指导下, 根据经济和税收收入历年统计资料,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定量的方法, 对未来税收收入总量和结构等发展趋势所做出的分析、判断和推测。
①税收预测是税收计划的基础
为编制税收计划和检验税收计划提供了依据, 并可用于推测税收计划的执行结果。
②税收预测一种特殊的经济预测
税收预测研究的是税收发展前景在数量方面规律性的体现, 具有经济预测的一些特征。
(2)税收预测的作用
(1)建立现代税收管理体系的出发点
以税收收入预测为出发点, 就是要以科学预测基础上的税收收入规模为税收收入计划目标, 制定详细的收入目标体系。
(2)准确编制税收计划的重要基础
只有正确运用科学方法来预测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税源变动趋势, 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税收计划编制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
(3)严格税源监控、提高税收征管能力的重要手段
只有在对税收收入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 才能有效监控税源, 掌握税收工作的主动权, 进而通过分析税收计划与实际工作的差异, 找出征管中的紕漏, 从而有的放矢地强化税收征管, 提高税收征管能力。
6. 简述税务行政复议与税务行政诉讼。
【答案】(1)税务行政复议
税务行政复议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税务主管机关的行政处罚或者其他处理规定, 依法向原处理机关或者其上级机关提出申诉, 由原税务主管机关或上级机关对该行政处理决定是否合法与适当重新进行审议, 并做出裁决的行政程序。
(2)税务行政诉讼
税务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税务机关的具体行为违法或者不当, 侵害其合法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