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615园林综合理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西汉上林苑
【答案】“上林苑”是汉武帝刘彻在秦朝上林苑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其特点为:它是一个范围及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 苑内建筑就己知数量而言,分布及其疏朗,形成了集锦式布局; 它是一座多功能的皇家园林,具备生成期古典园林的全部功能一休憩、居住、朝会、娱乐、狩猎、通神、望天、生产、军训等。
2. 陈从周
【答案】“陈从周”(1918~2000),原名郁文,晚年别号梓室,自称梓翁。浙江杭州人,闻名中国的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著有《说园》等。
3. 相地
【答案】原是中国踏勘选定园林地域的通俗用语,明末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一书中有专论踏勘选定园址的《相地》一章。相地包括园址的现场踏勘,环境和自然条件的评价,地形、地势和造景构图关系的设想,内容和意境的规划性考虑,直至基址的选择确定。
4. 舫
【答案】又称旱船,是一种船形建筑,又称“不系舟”,却又犹如置身舟辑之感。船首的一侧设平板与岸相连,建于水边,前半部多是二面临水,使人有虽在建筑中,颇具跳板之意。船体部分通常采用石块砌筑。
5. 文人园林
【答案】“文人园林”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文人雅士为寄托理想、陶冶情操、表现隐逸而建造的园林,也泛指那些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当时的文人园林规模一般都小而精,造园的手法从单纯写实到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过渡,园林与山水画、山水诗文互相启导,互相发展,是包含着老庄哲理、佛道精义、六朝风流、诗文趣味影响浸润的结果,获得了社会上的赞赏,开启了后世文人园林的先河。
6. 斑块
【答案】斑块是景观格局的基本组成单元,是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自然界各种等级系统都普遍存在时间和空间的斑块化。它反映了系统内部和系统间的相似性或相异性。不同斑块的大小、形状、边界性质以及斑块的距离等空间分布特征构成了不同的生态带,
形成了生态系统的差异,调节着生态过程。
二、简答题
7. 何谓清代的“三山五园”?
【答案】“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始建于清朝康熙时期,兴盛于乾隆时期,大多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损毁。“三山五园”中“三山”指的是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这三座山上分别有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再加上东面的畅春园和圆明园,就是所谓的“五园”
(1)香山静宜园静宜园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香山。全园结构沿山坡而下,是一座完全的山地园,分为三部分,即内垣、外垣、别垣。内垣在东南部的半山坡的山麓地段,是主要景点和建筑荟萃之地,包括宫廷区和古刹香山寺、洪光寺两座大型寺庙,其间散布着缨洛岩等自然景观。外垣是香山的高山区,面积广阔,散布着十五处景点,大多为欣赏自然风光之最佳处和因景而构的小园林建筑。别垣是在静宜园北部的一区,包括有昭庙和正凝堂两组建筑。内垣的西北区黄护成片,每至深秋,层林尽染,观西山红叶成为静宜园的重要景观。
(2)玉泉山静明园静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小东门外颐和园昆明湖西。清康熙十九年(1680)建,初名澄心园,三十一年(1692)更名静明园。乾隆年间大规模扩建,形成“静明园十六景”,时为静明园鼎盛时期。
(3)万寿山清漪园清漪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另一座为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4)畅春园
畅春园,位于北京海淀区,圆明园南,北京大学西。原址是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李伟修建的“清华园”。园内有前湖、后湖、艳海堂、清雅亭、听水音、花聚亭等山水建筑。清代,利用清华园残存的水脉山石,在其旧址上仿江南山水营建畅春园,作为在郊外避暑听政的离宫。园林山水总体设计由宫廷画师叶挑负责,聘请江南园匠张然叠山理水,同时整修万泉河水系,将河水引入园中。为防止水患,还在园西面修建了西堤(今颐和园东堤)。
(5)圆明园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圆明园始建于康熙46年(公元1707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为西洋兼中式皇家风格园林,是清朝三代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有“万园之园”之称,是中国古代修建时间最长,花费人力物力最多,景观最为宏伟壮丽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继承了中国3000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汲取了欧式园林的精华,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被法国作家雨果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8. 简述避暑山庄经过人工开辟湖泊和水系经过整理后地貌环境,具备的特点。
【答案】经过人工开辟湖泊和水系经整理后的地貌环境,具备着以下五个特点:
(1)有起伏的峰峦、幽静的山谷,有平坦的原野,有火小溪流和湖泊罗列,几乎包含了全部天然山水的构景要素。
(2)湖泊与平原南北纵深连成一片; 山岭则并列于西、北面,自南而北稍向东兜转略成环抱之势,坡度也相应由平缓而逐渐陡峭。
(3)狮子沟北岸的远山层峦叠翠,武烈河东岸和山庄的南面一带多奇峰异石,都能提供很好的借景条件。
(4)山区的大小山泉沿山峪汇聚入湖,武烈河水从平原北端导人园内再沿山麓流到湖中,连同湖区北端的热河泉,是为湖区的三大水源。
(5)山岭屏障于西北,挡住了冬天的寒风侵袭; 又由于高峻的山峰、密茂的树木,再加上湖泊水面的调剂,园内夏天的气温比俘德市区低一些,确具冬暖夏凉的优越小气候条件。
9. 简述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的主要成就。
【答案】中国古典园林全胜时期在隋唐时期。隋唐园林在魏晋南北朝所奠定的风景式园林艺术的基础上,随着封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而臻于全盛的局面,我们可以把这个全盛时期的造园活动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大致概括为以下六方面:
(1)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作为这个园林类型所独具的特征,“皇家气派”不仅表现为园林规模的宏大,而且反映在园林总体的布置和局部的设计处理上面,皇家气派是皇家园林的内容、功能和艺术形象的综合而予人的一种整体审美感受。它的形成,与隋唐宫廷规制的完善、帝王园居活动的频繁和多样化,有着直接的关系,标志着以皇权为核心的集权政治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
(2)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的细致处理。唐代已涌现一批文人造园家,把儒、道、佛禅的哲理融会于他们的造园思想之中,从而形成文人的园林观。文人园林不仅是以“中隐”为代表的隐逸思想的物化,它所具有的清沁淡雅格调和较多的意境含蕴,也在一部分私家园林创作中注入新鲜血液。这此,使得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又进一步深化,为宋代文人园林兴盛打下基础。
(3)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文化的结果,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宗教和宗教建筑的进一步世俗化。宗教建设与风景建设在更高的层次上相结合,促成了风景名胜区,尤其是山岳风景名胜区普遍开发的局面,同时也使中国所特有的“园林寺观”获得了长足发展。
(4)公共园林己更多地见于文献记载。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两京,尤其重视城市的绿化建设。公共园林、城市绿化配合宫廷、邸宅、寺观的园林,完全可以设想长安城内的那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
(5)风景式园林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较之上代又有所提高而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造园用石的美学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园林中的“置石”已经比较普遍了。“假山”一词开始用作为园林筑山的称谓,筑山既有土山,也有石山(土石山),但以土山居多; 园林的理水,除了依靠地下泉眼而得水之外,更注意十从外面的河渠引来活水; 园林植物题材更为多样化,文献记载中屡屡提及有足够品种的观赏树木和花卉以供选择; 园林建筑从极华丽的殿堂楼阁到极朴素的茅合草堂,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