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初中生解数学解答题“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会而不对对而不全; 答题规范; 数学解题

  摘要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解题是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数学解题学习对学生巩固知识、培养素质、发展能力和促进个性心理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会而不对对而不全”是初中生解决数学问题中出现的一个顽疾,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解题正确率,消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影响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该现象多出现在学生有思路、能入手的数学题目中,或是“一看就会,一作就错”的题目中。

      “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具体表现为:不缺乏数学基本功的学生,在题意理解正确、概念法则掌握的前提下,解题不很合理、不完满(缺少某些步骤)、不很清楚、不很简捷,最后造成不很正确(全部做错或部分做错)。

      “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决不仅仅是“马虎”和“粗心”两个词就能够概括的。比如:学生以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便浅尝辄止、目空一切,解答题书写寥寥几笔,格式不完整,过程不规范,以至遗漏关键步骤;又如没能选择简便合理的方法,计算量过大,导致计算过程繁难而失误;再如遇到分类讨论的问题由于思维的不严谨、不周全以至漏掉了一种或几种情况等等。这些原因都会造成学生解题时的“不对”和“不全”。

       本文拟选择七年级和八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经常出错的典型题目(“计算类问题”、“ 实际问题”、“几何证明类问题”、“几何计算类问题”共四大类问题)作为具体的研究案例,辅以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角度着重分析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这一现象的成因。并结合名家著作、学位论文、一线教师发表的期刊论文的观点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若干对策(如“要求学生做题规范,教师板书的解题过程时也要规范”、“ 计算题的初学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慢慢算”,尽量不跳步,严格按照解题程序完成”等),以减少“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现象的发生,提升学生的解题正确率,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得到提高。